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境内,地处华中地区腹地,东邻陕西平利县、镇坪县,南接重庆市巫溪县、开县,西连四川万源市、宣汉县,北与陕西紫阳县、岚皋县接壤。是北半球亚热带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华东、日本植物区系西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东衍,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编辑推荐:重庆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城口县境内,地处华中地区腹地,是北半球亚热带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华东、日本植物区系西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东衍,华南植物区系北上与华北温带植物区系南下的交汇场所。该区自然环境复杂,生物区系起源古老,生态系统完整,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为第四纪冰期生物的“避难所”、北半球亚热带同纬度地区著名的模式标本产地。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列出的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之一,同时也被列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所确定的全球233个热点生态区之一。
4.针叶林及灌丛草坡带(2000~2685m)
该带处于山体顶部,蝶类种类最少,只采集到蝶类36只,计15种,分别隶属于4科10属;占该保护区所捕蝶类总个体数的3.26%,总物种数的10.87%。从种类组成上看,粉蝶科种类最多,眼蝶科次之,其他科较少。从个体数量上看,粉蝶科个体数量上最多,眼蝶科次之,其他科较少。仅分布于本带内的有锯纹小粉蝶1种。
从上述看出,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的蝶类与其他动物一样具有显著的垂直地带性特点,不同垂直带之间的蝶类物种差异明显。在原始的植被状态下,保护区的蝶类种群的基本规律是随着海拔升高,蝶类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递减,海拔800m以下为农田和人工人林带,由于在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下,原始植被几乎荡然无存,大多数被马尾松、杉及农田栽培植物所代替,导致蝶类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于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这可能是由于植被种类比较单一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呈现保护区低海拔地带蝶类物种数量较少,中海拔地带蝶类物种数量较多,高海拔地带蝶类物种数量极少的特点。
常绿阔叶林带内的蝶类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均高于其他垂直带。表明该生境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和空间结构多样,整个生态环境稳定而复杂,有利于不同种类的蝶类生存和繁衍。针叶林及灌丛草坡带蝶类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最低,表明该垂直带海拔较高,植物稀少,植被结构单一,不利于大多数蝶类种类的生存和繁衍。由此可以得出,各垂直带物种蝶类的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与生境的多样性是成正相关的,即生境越复杂多样,在此生存的蝶类物种数也就越多,物种多样性指数也越高,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植被和海拔高度,植被是提供蝶类生存和繁衍的场所,海拔高度决定了生境中的植被类型同时间接影响蝶类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