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叶圣陶诞辰123周年,《叶圣陶青少年文库:一个少年的笔记( 散文卷 叶圣陶诞辰120周年纪念版)》是非常及时的献礼之作,主要用他留下的经典作品为当下青少年打造的一套精美文学读本,让孩子们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叶圣陶青少年文库:一个少年的笔记( 散文卷 叶圣陶诞辰120周年纪念版)》按照散文卷、诗歌卷、童话卷、随笔卷、小说卷来收录叶圣陶不同时期的作品,以适合青少年阅读为主要原则,所收录的作品都保持原貌,只对个别字句做了订正,对一些内容做了注释,以保证青少年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经典之作。还配上著名漫画家丰子恺、许敦谷的经典画作,使整套书有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一个少年的笔记( 散文卷 叶圣陶诞辰120周年纪念版)》是纪念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家叶圣陶先生诞辰123周年的献礼之作。经典文本与大漫画家丰子恺、许敦谷的精美插图相得益彰。图书制作典雅中不失现代时尚气息。引领孩子阅读经典,品味厚重文本的魅力。
他一辈子都热爱孩子
亲爱的小读者,在你们翻开“叶圣陶青少年文库”这套书的时候,我想和你们说说叶圣陶先生。你们也许会说:“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我们学过他写的儿歌《小小的船》,我们学过他写的散文《荷花》,我们读过他写的童话《稻草人》……”是啊,是啊,不只是你们,回去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也都知道叶老先生呢。他们还会告诉你们,他们小的时候就学过他编的课本,看过他写的书,受到过他的教育。你们也许会问,这是真的吗?难道他比爷爷奶奶的岁数还要大?你们说得没错,如果叶老先生还活着,2014年刚好一百二十岁了。说到这儿,你们是不是有点儿想知道,他究竞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不是有点儿想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在读他的书呢?那就听我说说吧。
叶老先生是江苏苏州人。他小的时候,家里虽然比较穷,但他父亲还是坚持送他去读书。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和同学们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盼望着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能够成功。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叶老先生中学毕业,那一年他十八岁。因为家境不好,他要工作,要挣钱养家。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他很想为国家干一些大事情,但校长却介绍他去当小学教员,并告诉他,要使国家强盛起来,一定要从教育人才做起。经过几年的磨炼,他真正爱上了教师这份工作。
在当教师的同时,叶老先生开始在报纸和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有不少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童话、散文和小说。后来他当了编辑,编辑的书籍和刊物,大多仍然是给儿童和青少年看的。他通过书籍和刊物,引导和鼓舞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与反动势力做斗争,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叶老先生主要负责中学和小学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在那十几年里,每个孩子手中的课本,都是经过他和他的同事们认真编排的,为了这件事,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叶老先生一辈子都热爱和关心孩子,都热爱和关心教育事业,直到九十多岁了,还在为孩子们的事情操心,非常恳切地为教育改革提出他的意见。
2014年的十月二十八日,是叶圣陶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中国的教育家和作家,为了向青少年朋友介绍他写的儿童文学作品,上海采芹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策划出版了这套“叶圣陶青少年文库”。他们从叶老先生的作品中,精心挑选了适合八至十五岁青少年阅读的童话、小说、散文、随笔和诗歌,编成了十本集子。童话有《玫瑰和金鱼》和《稻草人》两本,共收录童话三十七篇;小说有《小铜匠》《潘先生在难中》和《友谊》三本,共收录小说三十三篇;散文有《没有秋虫的地方》《我坐了木船》和《一个少年的笔记》三本,共收录散文七十九篇;《假如我有一个弟弟》收录随笔二十五篇;《蒲公英》收录诗歌六十三首。文库所包含的叶老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方面之全、内容之广以及篇目数量之多,都是这些年来出版的叶老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少有的,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叶圣陶的青少年文库了。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理解能力,从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来看。如果能静下心来慢慢地读,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我还想告诉小读者,叶老先生当过教师,他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喜欢看些什么,好些作品写的就是孩子的事儿,所以你们在看他的书的时候,会感到很亲切。可是不能忘了,他的好多作品是在旧社会写的,那个时代离我们太远了,很多情景是你们怎么也想象不出、理解不了的。这时候就得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来帮忙了,他们或许可以帮助你们解读在阅读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感谢编辑大朋友们吧,感谢他们编了这样一套精美的“叶圣陶青少年文库”!
2014年6月30日
叶圣陶,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创作了我国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坐羊皮筏到雁滩
登雁塔
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
游了三个湖
景泰蓝的制作
黄山三天
一个少年的笔记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悼剑三
登赐儿山
樱花精神
刺绣和缂丝
林区二日记
追怀调孚
子恺的画
我和商务印书馆
记我编《小说月报》
略述我的健康情况
来自故乡的礼品
纪念雁冰兄
悼丁玲
附录:叶圣陶生平简编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一个少年的笔记( 散文卷 叶圣陶诞辰120周年纪念版)》:
初次看见羊皮筏的照片在二十年前。凭这个东西可以在水上行动,像陆上坐车似的,虽然没有什么不相信,总觉得有些儿特别,有些儿异感。再说这个东西的构造也看不大清楚,胀鼓鼓的仿佛一笼馒头,说是羊皮,可不知道怎么搞的。这回到兰州,才亲眼看见羊皮筏,而且坐了羊皮筏过渡到雁滩——雁滩是黄河中的沙洲。
羊皮筏用的是整张的羊皮。我说整张,也许会引起误会,会叫人家想起做皮袄皮袍子的皮料那样的整张。因而必须赶紧说明,并不是那样展开的整张。打个比方,好比蛇蜕下来的皮,蛇爬到别处去了,蜕下来的皮留着,虽然那么瘪瘪的,可还是蛇的形状——是那样保持着原状的整张。宰羊的人剥羊皮(不用说,羊毛先剃光了),让羊皮从肌肉骨骼上蜕下来,整张上只有四个窟窿。前肢在膝盖的部位切断,一边一个窟窿;脑袋去掉,脖子的部位一个大窟窿;两条后肢全去掉,臀部的一个窟窿更大。把三个窟窿拴紧,留下一个吹气(为方便起见,当然在前肢的两个里头留一个),吹足了气也把它拴紧。于是成了个长形的气囊,还看得出羊身体的形状。
四个或五六个气囊并排连成一排,看羊皮的大小而定。又把三排气囊直里连起来,就成个长方形的连结体。一个连结体少则十二个气囊,多则十五六个。
在这连结体上平铺一个长方形的木架,用绳子系着。
木架的结构像个横写的“册”字——当然只是大略的比拟罢了,“册”字底下没有一画,可是那架子底下有一画,“册”字只有四直,可是那架子有十多直,两直之间的距离比人的脚短些,一只脚可以在两直上踏稳。这就齐全了,羊皮筏的装置尽在于此了。
不知道一个羊皮筏有多重。看来不会太重,因为筏工用一条扁担支着它,把它背在背上,一只手按住扁担的另一头,走起来挺轻松的。有人雇乘了,讲好价钱,筏工就把它放在河沿水面上,让乘客跨上去。
还有牛皮筏,我们没看见。听说牛皮筏是装重载的,支起帐篷,里面住人,顺流而下驶往宁夏。要是把牛皮筏比作运货大卡车,那么羊皮筏就是小汽车,坐这么几个人,在近处兜兜罢了。
我们听过朋友的解说,说羊皮筏非常稳当,绝对保险,虽然看起来有些异样,跟习惯的船只很少相同之点。我们跨上去,有些晃荡,可是不比西湖里的小划子晃荡得厉害。照惯例,乘客应当两只脚踏在两条横木上,身体蹲下来,着力在两条腿上。我腿力不济,没法蹲,只好一屁股坐下来,下面贴着木条和羊皮。我们四个人,加上筏工跟一个附载的挑面粉的,筏上共载六个人。
羊皮筏吃水极浅,所以能贴近沙滩,便于上下。
羊皮筏有弹力,碰着滩石就弹开来,不至于撞破,就是撞破了一个气囊,还有其他十几个气囊在,影响并不大。羊皮筏的底跟面一般大小,就是在水势大、风浪猛的时候,也不过跟着波浪上落而已,无论如何打不翻。我们坐在羊皮筏上谈着这些个,觉得非常稳当的说法确然属实。还有一层,我们想,要是兰州一带羊肉的消费量不怎么大,恐怕也不会有什么羊皮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