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武器装备的性能,但另一方面使得武器装备存在的电磁安全隐患越来越多。无线电引信作为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一种,其性能指标受电磁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所以,研究无线电引信的电磁环境效应,了解电磁能量对其作用机理和耦合规律,掌握相关的电磁防护加固技术和电磁毁伤评价方法,对于无线电引信的性能改进和新型号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系列著作:无线电引信电磁环境效应与作用机理》正是依据这种发展趋势,在从事相关科研和教学基础上完成的,重点阐述了无线电引信的电磁环境效应试验设计、电磁辐射试验结果、电磁能量作用机理,其目的是为电子信息装备领域和电磁兼容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本学科的师生提供一本比较系统的交叉学科的专业著作。《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系列著作:无线电引信电磁环境效应与作用机理》也可供科技管理人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
《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系列著作:无线电引信电磁环境效应与作用机理》内容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章,简要介绍了无线电引信可能遭遇的电磁环境及引信电磁环境效应检测;第二部分包括第3~5章,主要介绍了多种电磁脉冲对无线电引信的电磁辐照效应及作用机理;第三部分包括第6~11章,讲述了连续波对无线电引信的电磁辐照效应及作用机理;第四部分即第12章,探索了无线电引信的电磁防护加固措施。
目录
第一部分 无线电引信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基础
第1章 概述
1.1 无线电引信面临的复杂电磁环境
1.1.1 自然电磁环境
1.1.2 人为电磁环境
1.2 无线电引信电磁环境相关标准
第2章 无线电引信电磁环境效应检测
2.1 无线电引信工作原理
2.2 无线电引信电磁环境效应模式
2.3 引信电子部件电磁性能参数检测系统
2.4 手持式有源变阻抗目标模拟器
2.5 引信工作状态模拟系统
2.6 引信发火信号测试系统
2.6.1 测试方法
2.6.2 引信发火信号测试系统技术要求
2.6.3 测试系统设计
2.6.4 系统带宽测试
第二部分 电磁脉冲对无线电引信的
电磁辐照效应及作用机理
第3章 超宽带电磁脉冲对无线电引信的电磁辐照效应
3.1 超宽带电磁脉冲环境模拟
3.2 辐照效应试验方案
3.3 超宽带对分米波无线电引信的电磁辐照效应
……
第三部分 连续波对无线电引信的电磁辅照效应及作用机理
第四部分 无线电引信电磁防护加固措施
参考文献
1.2 无线电引信电磁环境相关标准
随着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弹药系统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的电子部件是无线电引信,由于其优越的近炸功能,在弹药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线电引信是多学科技术的综合产物,涉及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光电技术、电磁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门类。无线电引信中的电子部件、组件和电子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及生存能力受到复杂电磁环境的严峻考验。我国的近炸引信技术,走过了引进、仿制、研发创新三个阶段,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军事强国;在引信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制定、执行以及相关测试技术等方面也大多沿用国外相关标准。引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设计、定型、验收、生产到装备部队的周期相对较长,我军早期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在研制过程中没有电磁兼容类国家军用标准的约束,缺乏依据标准进行电磁兼容性验收的试验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而也没有明确的电磁兼容与防护性技术指标要求,这样就造成了我军早期研制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只重视战技指标而忽视电磁兼容性设计的严重问题。即使是近期研制的近炸引信,由于目前还缺乏明确的电磁环境效应靶场验收试验方法和标准,其电磁安全性指标依旧无法进行试验验证。这样就造成了我军现役近炸引信的电磁安全性和可靠性状况不明的局面。
我国的近炸引信在性能考核试验、打靶验收等过程中多次出现早炸事故,虽经专家现场勘察、分析研讨,但是由于引信一次性使用的特殊性,事故现象无法复现,致使事故原因不能完全确定。但多数专家认为,很可能是由于引信的电磁环境适应能力弱造成早炸事故。同时,我军目前国家标准和军用标准中还没有近炸引信复杂电磁环境生存能力的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考核验收试验方法。
下面对无线电引信的电磁环境效应试验的相关标准进行分析:
(1)现有国家军用标准对无线电引信电磁安全性要求不系统。几十年来,在我军武器系统的设计、定型、验收到列装部队的过程中,许多装备没有电磁兼容性国家军用标准的约束,没有开展系统的电磁安全性评估工作,缺乏开展电磁兼容性鉴定试验的标准依据和技术手段,进而也没有明确的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技术指标要求,这样就造成我军常规武器偏重装备的战技指标,而轻视系统间、体系间的电磁兼容和电磁干扰防护设计的问题。
近年来,在新装备研制过程中,电磁兼容和防电磁干扰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些装备依据相应的国家军用标准来进行设计,采取相关防护措施,但目前常规兵器电磁兼容性标准较少,覆盖范围不全面,检验内容和措施不具体、不系统,手段不明确,而且依据的标准大多是十几年前制定的,提出的指标比较陈旧,已经不适应大量新装备和信息化装备面临的复杂电磁环境形势,不适应多套武器系统同时使用和不同军兵种联合作战所面临的复杂电磁环境形势,尤其是对武器装备复杂电磁环境效应缺乏考虑,没有鉴定试验和评估标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