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精神(上)》以集纳历史小段故事的形式,就人们社会生活中涉及到的如何修身、持家、处世、治学、为政等问题,对我们祖先那些足以垂范于今人乃至后人的优秀精神,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对于民族精神,学术界和社会上见仁见智者认识不同。我们认为,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形成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基础之中,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具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适合于现代社会。用现代化观念比照,也可发现其中不乏封建糟粕和迂腐的内容。但是,就总体而言,中华精神体现了一种从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把握人的命运、规范人的言行准则的思维方式,强调从自我修养做起,以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的精神为人处事,这些无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有永恒价值的。
第一编 报国
第一章 精忠报国
岳飞精忠报国
文天祥坚贞不屈
第二章 忠贞不二
田横与五百壮士
黄宗羲坚辞不事清廷
第三章 维护统
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入藏
第四章 铲除奸宄
陈东屡谏除贼
王著计除阿合马
东林党力抗阉党
第五章 冒死犯难
一代诤臣魏征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
得魏征也
敢于骂皇帝的海瑞
第六章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顾炎武
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
唤醒国人的陈天华
为国喋血的谭嗣同
第七章 忍辱负重
受宫刑之辱续千古《史记》
屈原放逐而著《离骚》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第八章 不辱使命
蔺相如完璧归赵
唐雎不辱使命
苏武牧羊
第九章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励精图治
第十章 抵御外侮
抗倭英雄戚继光
抗英名将民族伟人
第十一章 巾帼英雄
抗金英雄梁红玉
第十二章 泱泱风度
助秦统一的张仪
出使西域的张骞
清代第一位驻外公使
一郭嵩焘
第十三章 海外赤子
倾资兴学的著名华侨
领袖陈嘉庚
南洋万金油大王爱国企业家
胡文虎
第十四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千古名臣范仲淹
一生落魄每饭思国事
忧国忧民的屈原
寤寐不忘中原的陆游
第十五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为抗击金人而呐喊的胡铨
民族感情始终如一的刘辰翁
用生命为贫苦农民寻出路的
宋景诗
誓死不交纳”洋差“的景廷宾
葬须东向不忘台湾的
丘逢甲
第十六章 科技救国
龚振麟铁模铸炮
冯如为国殉工艺
詹天佑汗洒铁路
第十七章 实业救国
范旭东三创第一
卢作孚志如江海
张之洞双管齐下
“感激时会而奋志工农”
第十八章 教育救国
容闳志在为国
蔡元培一代宗师
陶行知“行知行”
第十九章 革命救国
陈天华蹈海殉国
秋瑾英勇赴难
第二十章 共赴国难
负荆请罪将相和
将帅协同建战功
第二编 修身
第二十一章 舍己为人
以己子代人受过
左伯桃舍己全友
母在一予单母去四子寒
淳于缇萦救父
冒刃赴姑
融藏张俭
华歆拯难
游遏有遇
急人之急
救人急困
避难复壁
第二十二章 谦和礼让
陈雷让举
孔融让梨
龚遂不夺人善
玄成姓爵
虞芮争田之讼
舞不知止
第二十三章 克己正身
田中尚书
渴不啖梨
i恭瞩廊
终当不变心
刘定更厕
顾名思义
安事丰屋
太师择婿
为世规矩
采樵自供
陶侃运甓
第二十四章 洁身自好
嗜鱼而不受
何谓无知
袁闳隐姓探父
羊续悬鱼于庭
郑均为佣谏兄
门第可畏
无钱殓身
无以为绳
遗子清白
不私亲戚
散金宗族
鲁仲连不受千金
子罕谢宝
曾子拒邑
汧公不贪
李母退米
……
第一编 报国
第一章 精忠报国
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玉,而曰“国家昏乱有忠臣”一语,尤为深刻。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时,才可能分辨忠奸臣子。在和平盛世,“大奸似忠”,君主和百姓无由考察,忠奸难分。如吴王夫差之生时,斥伍员为奸,伯喜额忠心可许,及吴亡,始知识人之误。又如王莽篡位前,人人曰似周公,及篡位,始知别有用心。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产生了因种族、血缘、风俗而形成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原始民族部落中,会产生一些忠于部落、为部落的生存、荣辱、兴衰奋斗的勇士,如传说中的后羿、女娲、神农氏、稷、尧、舜、鮭、禹等人,都因为对他们的时代和他们的同胞作出了贡献,因此受到后人称颂。
至于说到把忠心和国家联系起来,所谓忠心为“国”,则起码要到阶级社会以后。毫无疑问,在充满了伦理道德观的中国,是不乏忠臣义士的,只是在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地方,忠臣义士缺少表现机会。只有当处昏上乱纲亡国灭种之际,贤愚不肖,忠臣奸佞才能表现出来。忠既然与奸佞是相对的概念,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出现了奸佞小人之时,忠义之士才能找到比照的对象,忠奸譬如水火,相灭亦相生,我们恨秦桧之奸,才能敬岳飞之忠。值得指出的是,忠奸是相互转化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士,可谓忠臣,当任宰相后嫉妒田忌之才,又似奸臣。周勃诛诸吕,可谓忠臣,至文帝时谗毁才词绝伦的贾谊,无疑又成了奸佞之人。究其原因,奸佞之人巧言令色,往往得主人宠幸,忠义之士正道直行,极易致罪。邹忌、周勃之类,当在求功名和处危难之时,尚可仗义而行,一旦功成名就,大权在握,唯恐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往往瞻前顾后,贻笑后人。如秦丞相李斯,助始皇帝取天下,未曾无忠心,然始皇帝驾崩,投靠赵高和胡亥,却落个父子俱殇的下场,可为叹息。大致说来,得到的既得利益愈是丰富,就愈益致人堕落,陷入不义,因为利益来之不易、失之可惜,只有极个别义薄云天之人,才能视荣华富贵为浮云。这便是为什么达官显贵多平庸的原因。但是,由于普通百姓缺少尽忠的机会,或者如许多兵士捐躯沙场,百代以下,难知事迹,尽忠之行遂遭湮没。因而,国人今日所称颂的爱国之士,皆具非常身份,非文臣武将,不足以册列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