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0-6岁怎么养?-韩国育儿大师许永林教授的新概念育儿方法
妈妈的双膝是最初的学校
孩子们通过亲自体验来学习 人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与爸爸好好沟通的孩子学习也会好 …… 0-6岁,我们准备给孩子什么? 补习班里的孩子真的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吗?特长班的孩子就一定能\\\"出类拔萃\\\"吗? 科学实践证明,0-6岁的儿童中,玩耍孩子的大脑要比不玩耍孩子的大脑至少大30%;更多事实证明,那些得到父母充分陪伴的孩子,其心性远比奔波于特长班、补习班里的孩子更为健康、更具可塑性! 韩国广为人知的育儿大师、家庭教育专家许永林教授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0-6岁期间父 母应如何抓住\\\"玩\\\"和\\\"陪伴\\\"两个关键词,创造条件让孩子尽情玩耍,陪伴孩子经历社会,在0-6岁期间帮助孩子养成影响一生的习惯、性格、社会性等;并详细列举了常见的错误养育方法培养出的孩子以及实用矫正措施,更在末尾解答了广大父母对于养育0-6岁孩子而提出的种种疑问……本书全面涉及针对0-6岁儿童的方方面面的育儿话题,堪称新时期育儿宝典,值得广大0-6岁孩子的父母珍藏阅读!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评选的优秀育儿图书!
韩国naver网站网民推荐最多的育儿类图书! 韩国EBS、SBS、KBS等众多主流媒体热情推荐! 0-6岁养育关键词--玩、陪伴! 玩出独特潜能,陪出健康心性! 教育科学研究证明,0-6岁期间养成的性格、习惯、社会性等基本上已经决定了孩子的 一生,因此,怎样使0-6岁的孩子培养出令其受益终生的好性格、好习惯及良好的社会性,便成了广大0-6岁孩子的父母最关注的话题。本书的作者是韩国极为接地气的家庭教育专家、畅销书作家,她多年从事0-6岁孩子心理发育、性格养成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无数次与孩子家长进行面对面咨询、会谈、交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更有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累积的成功经验,种种因素,使她在亲子教育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其方法和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韩国家长们亲切地称之为\\\"育儿大师\\\",她畅销书《推的父母拉的父母》(已由我社引进出版,书名为《别以为你会做父母》)在韩国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更掀起了一轮购书高潮。本书是她继《别以为你会做父母》之后紧接着推出的又一本重磅佳作,相信会给0-6岁孩子
序 言 0-6岁是孩子最重要的时期
第一章 错误方法培养的孩子 妈妈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养育者 孩子不能在没有指导下成长 两者中选择最重要的那一个--这是智慧中的智慧 孩子应该先玩再学习 第二章 正确养育孩子的第一步 提前作好准备的父母才会享受育儿过程 为了孩子的健康,夫妻要作好同房计划 怀孕和胎教是育儿的开始 传达父母内心的胎中教育 母乳既是爱的交汇也是一种对话 妈妈的双膝是最初的学校 第三章 影响孩子一生的习惯 生活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肥胖的孩子,是父母造成的 孩子的饮食习惯像妈妈 正确的排便习惯能使孩子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好的语言习惯造就好的人格 睡觉规律的孩子有好的睡眠习惯 沉迷于影像和磁带的孩子 我的孩子头脑聪明,为什么会精力不集中? 孩子的散漫,会持续一生吗? 第四章 家庭的良好氛围造就有创意的孩子 与爸爸好好沟通的孩子学习也会好 孩子们通过亲自体验而学习 偶尔离开家去田野和山上玩 还有其他能够提高注意力的学习环境吗? 父母允许孩子提离奇的问题会使孩子变得像爱迪生一样 学会忍耐,才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人 第五章 人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和孩子一起玩的爸爸妈妈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教材 人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只想玩电脑的孩子 自己单独玩的孩子,问题在哪里? 第六章 体罚是虐待儿童 体罚是虐待儿童 除了体罚这种打孩子的方法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吗? 孩子们在打打闹闹中长大 兄弟间打架怎么办? 情感虐待,会给孩子致命的伤害 第七章 对孩子的关爱和训导 父母要首先教导孩子 称赞是一种良药 孩子的自尊心源于自信心 爱是动词,要不断地让孩子感受得到 口渴的时候,因人而异,喝水的量是不同的 第八章 权威性的父母,有权威的父母 权威性的父母,有权威的父母 适合自己孩子的个性 对于孩子的失误不要太敏感,要让他们独立地成长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幸福 第九章 与许永林教授的现实对话 妈妈自己养育的孩子 再婚家庭的孩子 有盗癖的孩子 孩子看妈妈的眼色 讨厌爸爸的孩子 暴力家庭的孩子 不听妈妈话的孩子 自残的孩子 咬手指甲的孩子 自慰(手淫)的孩子 撒赖的孩子 哭着纠缠的孩子 攻击性的孩子 闹觉的孩子 吮手指头的孩子 对妈妈的话感到厌烦的孩子 爱看电视的孩子 饮食习惯不正确的孩子 背着妈妈偷偷做坏事的孩子 大小便不能独立解决的孩子 说话晚的孩子 怕生的孩子 和朋友关系不好的孩子 因为是周末夫妻,所以丈母娘养育孩子 有受伤经历的孩子 向孩子出气发火的妈妈 教师讨论
0-6岁是孩子最重要的时期
做完收音机和电视解说之后,收到很多地方的各种演讲邀请,这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但是,演讲与以一般大众为对象的广播不同,演讲需根据不同的对象事前对内容作出不同的构想,这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但是正因为这样,既能够促进学习,又能通过演讲最后接踵而来的问题和整个过程的讨论,使最近父母们的苦恼变得一致。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始终就是:生孩子养孩子都是一样的,但父母的意识却非常不同。 那就是父母们培养子女的方法是错误的。也就是说比起治疗更加注重预防。一个孩子接受各种治疗之后,父母对于自身错误的育儿方式感到后悔,但又不知所措的样子使我非常难过。 经过一番讨论,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独立生活。在短暂的依恋母亲的时期,母亲却强迫孩子进行独立练习。父母根据自己的计划胡乱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以至于毁坏了孩子的幼儿期。 有些父母把8个月的幼儿带去英才院,不停地让孩子看闪存卡上的英语和韩文。后来,因为只要一拿出卡孩子就会不停地说\\\"讨厌讨厌\\\",最后以致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小儿精神科。 有些孩子常常上补习班,父母为了给孩子释放压力,一周带孩子去一次文化中心,交上入场费,看孩子一边做游戏一边骄傲地说\\\"木槿花开了\\\"。这种场景,让我感到非常寒心。 想和小区朋友做游戏,也得交了入场费才能一起玩。对于这样的现况,问父母的话,很多父母会做以下这样的辩论。 \\\"大家都这样做,因为不安所以也不能无动于衷!\\\" 孩子在享受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方、了解自己来度过幼儿期,在学童期(一般是指6-12岁,小学生时期)的时候努力学习,长大进入社会后努力工作,这是教育的过程,父母对子女所做的就是让他们走向社会。 但现实是:孩子从小就没有玩的时间,奔波于学校和补习班,到了真想埋头学习的时候就会变得精力分散,后来就会慢慢变得自闭,最终只能送去小儿精神科接受治疗。 不是因为父母错误的养育方法而把孩子送入小儿精神科的,而是因为父母等养育者错误的教育观。放任不管2-3岁以上的孩子,不能做好孩子的分阶段培养,从而送去小儿精神科的情况很多。 人生最基础的时期是6岁以前,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应该在完全的爱护和关心中成长。而父母们处于混乱状态,他们把孩子们送到各处去接受教育,这样就不能使孩子快乐地享受自己的幼儿期,这些孩子以后遇到社会问题也不能解决,其中就有我们的责任。 因此,笔者在第一章指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和令人苦恼的课题。第二章指出准父母的性以及怀孕、胎教、胎谈(怀孕中爸爸妈妈让子宫中的胎儿轻轻听到的音乐和话语)、障碍儿预防、母乳授乳等。第三章介绍错误方法培养的孩子中关于他们生活习惯的事例以及解决方案。第四章通过各种事例说明家庭内的氛围能够培养出有创意的孩子,并说明具体方法。 第五章从孩子们的角度说明不存在问题孩子,只存在问题父母和问题家庭这一事实。第六章对于频繁发生的体罚和虐待进行全新地判断,通过讨论说明兄弟间为何经常打架。第七章说明以爱为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很难,但是介绍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和原则。第八章是通过把最近的父母和之前的父母进行比较,介绍权威父母和非权威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孩子是怀着怎样的感受成长的。 并且,最后第九章介绍网路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讨论事例--Q&A,这一事例包含父母是如何育儿的。 最后,我要向帮助我能完成\\\"错误方法培养的孩子\\\"这本书的出版社职员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也要对帮助我出版此书的提供重要事例的很多家庭表示感谢。 遥望北汉山 在研究室,许永林 第三章 影响孩子一生的习惯 粗鲁的孩子打碎物品的话,这时不要生气,也不要责备孩子,更好的是让孩子去收拾打碎的物品。孩子打碎了自己的物品,应该是让孩子知道没有了那件物品所带来的不方便。如果孩子打破了自己房间的窗户,不要担心孩子是否会得感冒,就让破了的窗户在那里搁着。因为比起让孩子变成傻瓜,让孩子得感冒会更好。 --卢梭 生活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改变命运。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可以受益终身。周围有很多人因为不好的习惯而劳累一生。不管怎么说最重要的习惯就是有规律的生活。规律的生活包含睡眠习惯、饮食和运动,睡眠一般7个小时最适当,饮食提倡八成饱,运动要符合体质和体力。虽然每天坚持下去并不容易,但是因为从小培养的习惯会影响一生,父母的模范作用就显得很重要。 关于睡眠的讨论,20年前才刚刚开始,然而最近引起广泛的关注。对于妈妈们的问题\\\"孩子到了深夜还不想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我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如果想让孩子早睡早起的话,妈妈只要自己能做到就行了。妈妈们又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我的回答仍旧是一样的。如果父母不改变的话,孩子也不会改变。好习惯通过模仿学习是最容易形成的,同时也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即,在随口骂人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也会很容易骂人,因为孩子直接继承父母的语言习惯。所以应该试着去制造全家人一起早睡的家庭氛围。如果想找到其他指导和教育孩子早睡的方法,需要辛苦好几倍,那么育儿就会变成很痛苦的事情。 如果父母能做到早睡早起,但却无法让孩子做到的话,也可以去尝试其他一些方法。孩子到了很晚实在不想睡的话,先让孩子少睡午觉。吃晚饭之前让孩子长时间地也玩也洗澡,洗完澡后再吃晚饭,然后就能睡着了,对此也要改变一下时间表。当然长时间这样做也会出问题的。 这个方法让孩子早点入睡还是不错的。如果孩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就没必要让孩子长时间洗澡,也不用等肚子饿了再吃饭,并且也不必让孩子吃完饭就直接睡觉。即使这只是习惯形成过程中临时的方法,也得实行大约3周到半年的时间才能形成正确的睡眠习惯。 关于饮食的讨论最近特别多。听到讨论的内容,问题好像都在于孩子,但是我认为问题行为的制造者都是父母。有的孩子整天听父母安排勉强吃东西,有的孩子咬了食物不往下咽,有的孩子吃东西到处乱转,有的孩子喜欢很晚吃饭,有的孩子把不喜欢的食物一边往外吐一边抱怨,另外也有父母只准备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也有父母只给孩子吃米饭。 饮食习惯真的很重要,不仅和健康直接相关。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不仅能够影响一生,并且长大后对人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假设一下一个只吃牛肉的人进入公司,公司一起聚餐的场景。科长说请大家吃牛肉和五花肉,新来的职员如果说\\\"我只能吃牛肉\\\",想象结果会怎样呢?很显然他在公司生活会变得很困难。而那些不挑食的孩子玩得好睡得好,无忧无虑地成长,所以性格也很温顺圆滑,人际关系也会很好。 整个家庭只有共同保证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形成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中父母的模范作用很重要。父母不挑食的话,孩子也不会挑食。如果父母挑食,孩子最终也会像爸爸或妈妈一样挑食。不好好吃饭、吃饭时乱转、乱咬食物、只吃自己想吃的等这些其实都是因为孩子不饿,办法只有一个,让他们饿着就行。 但是这时候得和孩子们说好:可以不吃不喜欢的食物,但也不能吃零食。因为孩子们不吃饭,如果只吃酸奶、饼干、面包、西式糕点、蛋糕的话,永远不可能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另外,跟孩子说好,零食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能吃,要多喝水,因为脱水的话得去医院。当然,要求孩子做这些的时候要保证冰箱里只有水,这样持续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同时要遵守上面的规则。 几位父母找我讨论说他们为了改正孩子的饮食习惯,不让孩子吃饭,其中有个孩子几乎两天没吃饭,以后这个孩子就形成了正确的饮食习惯。所以这个孩子的父母非常高兴。肚子饿了后再吃到美味的食物,这种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 那样的体验将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中。俗话说\\\"饿了才吃饭\\\",最近孩子们没有挨饿的经历,所以对于吃饭并不感到是件高兴的事情。不仅这样,其实各种零食也存在很多问题。 零食很甜并且含有大量脂肪,所以卡路里含量高,容易产生饱腹感。要想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不要吃零食并且要有规律地饮食。如果感到很饱的话,可以适当地去做些户外运动来消耗卡路里。 全家要经常一起去散步或者利用周末去做一些轻便的爬山运动,这些运动全家要每天进行,或每周至少进行三次。尤其是,散步的时候全家人都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给生活注入活力。这样全家人一起做运动,不仅产生了运动本身的效果,而且使整个家庭会变得很团结和睦。 有些家庭定期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一起分享家庭中一周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起喝泉水、吃西红柿、黄瓜等,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在山顶上吃的午饭或零食远远超过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全家人一起享受到达山顶的成就感、自信感和家庭间的凝聚力。如果在现实中对某些家庭来说做起来很难的话,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定期地去做,在运动过程中互相鼓励和照顾。 很多专家都推荐走路作为一生中都能做的运动。走路的好处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走楼梯。比起慢走可以选择快走。吃饭后比起喝咖啡可以做一些轻便的伸展运动或室内走路来促进消化。这样在每天的生活中选择做上面的几种,就会起到运动的效果。 肥胖的孩子,是父母造成的 在留学期间,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美国人的外出饮食文化。有一次我在一家牛排店看到了一家人吃饭的场面,感到非常地吃惊。他们先吃汤和菜,然后把各种面包抹上黄油和果酱吃,最后牛排出现了,牛排搭配土豆吃再加上喝酒,吃完之后还要吃巧克力冰淇淋……他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大家都笑呵呵地不停地吃喝,这么一算,本来一天要摄取的卡路里好像在这一顿就全部摄取了。更何况当时是减肥的热潮时期,一边要埋头于减肥一边又这么过度地饮食……他们的文化可真是太神奇了! 在那时美国的这些令我很吃惊的事情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司空见惯了。全家人到饭店里点上一大桌子菜尽情地吃喝,或者妈妈领着孩子到比萨店里开party等。这样慢慢地我国也像美国一样肥胖人口逐渐增加。 尤其是最近,儿童肥胖现象很严重。教育厅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学生的肥胖率为13.7%,也就是说每7名中就有1名是肥胖学生,另外高度肥胖学生的数量在6年内就增长了50%。肥胖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把3个月大的老鼠分成A组和B组,给A组的老鼠只吃可乐、面包和香肠,给B组的老鼠吃天然食品,结果是:与吃天然食品的B组老鼠相比,吃人工加工食品的A组老鼠行为更粗鲁,注意力也很散漫。 以这样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美国纽约教育厅表示:要限制学校小卖部销售速食食品,学校的饮食中不能添加人工色素和添加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上课态度端正,并且能够集中注意力。 那么儿童肥胖逐渐增加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因为不正确的饮食习惯。现在我们的饮食文化由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变为以脂肪为主。汉堡包、比萨、鸡肉等代替了富含蔬菜的拌饭。有时还会直接买着吃或叫外卖送零食和饭。这些大部分都会变成皮下脂肪从而造成肥胖。 利用微波炉直接热一下就能吃的即熟食品含有大量的糖分、盐分、脂肪,一包饼干的热量基本上是一顿饭的热量,一听可乐的糖分是25克,超过了小学生和初中生一天所应摄取的20克糖分。尤其是爸爸妈妈很忙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们就习惯了吃高卡路里的冷冻食品、速食食品和外卖食品,只想吃快餐。 其次,因为缺乏运动。吃了很多饭之后就需要通过运动来消耗,但是不运动的情况很多。想想我们吃完饭回来,因为吃得很饱所以不想动,无奈地只是看电视,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再次,因为压力。最近孩子们也会产生压力,因为早期教育的热潮,孩子们很早就被强迫去进行各种学习,再就是父母过度地保护孩子、干涉孩子,不能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孩子也会因为很多事情产生压力。产生压力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为过度饮食。再加上最近孩子们因为上各种补习班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根本没法好好地吃饭。学习压力堆积,最后也会导致过度饮食。 最后,因为遗传。父母如果肥胖的话,孩子60%-80%是肥胖。父母会把自己的饮食习惯直接遗传给孩子。父母喜欢吃肉,孩子也会喜欢吃肉;父母喜欢吃蔬菜和鲜鱼,孩子也会喜欢吃。因此,父母肥胖的情况下,应该尤其注意家庭的饮食,应该给孩子提供正确的饮食习惯,从而改变孩子的肥胖基因,并且父母本身也应该改善体质。 正确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基础,同时也是预防万病的根本。我们的饮食既会使我们生病,也可以作为一种为我们治病的良药。人在13岁之前就决定了对食物的喜好,其中父母的作用很重要,因此如果孩子肥胖的话,父母也会有责任。 因为孩子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会吃父母提供的饮食,并且即使长大了也会维持小时候的饮食习惯。孩子如果主要吃肉、油炸和甜的食物,让他们吃蔬菜和米饭的话是很难的。 所以为了孩子着想,父母自己应该首先去改变。 孩子的饮食习惯像妈妈 偏食的孩子和过度饮食的孩子,他们的饮食习惯都像妈妈。我的孩子出生后6个月就开始吃断奶食品,并且我也没给孩子另外做什么特别的断奶食品,就是我们吃大酱汤的时候,用小勺舀一勺大酱汤再放上米饭给孩子吃;妈妈吃海带汤时,也给孩子吃。 记得那正是大孩子坐学步车时候的事情。早上因为要给上班的丈夫准备早饭,所以就让不到周岁的孩子坐在学步车里。这样妈妈不能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自己就在学步车里围着屋子到处走。 就是那天,孩子坐在学步车里呆呆地望着爸爸妈妈吃大酱汤和米饭。于是我就用小勺舀一勺大酱汤再放上米饭嚼好了放在孩子嘴边,给孩子说\\\"儿子,这是非常好吃的大酱汤,你看爸爸妈妈都在吃呢,你也吃吧\\\",说完后,孩子就全吃了。然后孩子就在学步车里屁股一扭一扭地吵着要继续吃。 自从给孩子吃了大酱汤以后,也开始让孩子吃泡菜汤拌米饭和菠菜汤拌米饭,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偏食。 我的母亲喜欢吃甜瓜但不吃黄瓜,但是我们兄妹五个都很爱吃黄瓜。我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我们之所以吃黄瓜的理由:妈妈虽然不吃黄瓜,但是饭桌上总是准备黄瓜让我们兄妹五个吃--所以好的饮食习惯是妈妈通过努力让我们养成的。 但是,如果妈妈不喜欢吃大酱汤和蔬菜,甚至为了减肥把饼干当饭吃的话,孩子的饮食习惯就不会好。 有的妈妈给孩子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但孩子不吃,妈妈就对孩子感到不满,这样的情况大部分都是因为妈妈自己没有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所以妈妈们应该明白自己如果没有好的饮食习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偏食和不好好吃饭。 只给孩子集中吃一种食物的妈妈也一样,因为那样也会使孩子偏食。 看一下这位妈妈的例子。妈妈是老师,所以就把孩子给奶奶抚养。因为想到应该给孩子吃些有营养的食物,一到周末,就做排骨汤或用牛肉干和蔬菜做粥给孩子当特别的断奶食品吃。孩子过了断奶期,到了正式开始吃饭的时候,就经常给孩子吃火腿、奶酪和鸡蛋……孩子幼儿期开始就超重,最后成了肥胖儿童。 儿时肥胖会导致成人肥胖,可以说幼儿期的肥胖大部分都是妈妈的责任。孩子习惯了吃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就会不吃蔬菜,挑食,口味特别,甚至讨厌吃饭,并且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为饮食习惯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形成的,所以让孩子去品尝各种各样食物的味道是很重要的。有的妈妈给孩子吃泡菜的时候先用水泡一下再给孩子吃,其实比起用水泡一下泡菜不让孩子感到太辣,更好的是让孩子辣的食物辣着吃,咸的食物咸着吃,这样的话孩子就能品尝到各种味道,以后就能很容易地去吃各种食物。 即使这样,对于偏食或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像前面提到的一样,多少需要一些极端的方法,因为所谓的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计划\\\"。 孩子如果没能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每当吃饭的时候妈妈就到处跟着孩子喂孩子吃饭,本来应该很愉快的吃饭时间就好像一场\\\"战争\\\",给全家人都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实际上,幼儿园老师们应该考虑对于那些不吃菜只吃饭和吃饭时到处乱跑的孩子们如何去引导。而有些妈妈甚至毫不犹豫地对幼儿园老师说\\\"我的孩子从小就只吃饭,所以不用担心没有菜,只给孩子饭吃就行\\\"。 另外,老师正确地把握孩子的饮食习惯,妈妈表示很感谢的情况也很多。孩子们有的时候嘴里嚼着嚼着食物然后就吐到饭桌上,与其说这是因为胃酸不想吃而吐,更大可能是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这是现场一位老师的话。 这也就是一种孩子们期待周围反应的行为。所以对于像蘑菇和茄子等味道不好的菜,孩子们选择用呕吐的方式来拒绝。 如果孩子这样的话,应该心平气和地去处理孩子的呕吐行为,并且反复地重新把菜给他们盛在碗里,最后孩子就会试着去吃了。就像在这个事例中看到的一样,妈妈应该和孩子密切地交流。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去适应家庭和幼儿园,妈妈需要努力地去教导孩子。 不好好吃饭的孩子在饭桌上常常受到责备,就觉得吃饭的时间是非常不愉快的,所以渐渐地就变得更不想吃饭。 我去访问法国的一所国立幼儿园时,看到孩子们拿食物闹着玩的场面,并且没有人去管他们。我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觉得孩子们并没有好好吃饭,饭都是在嘴边上流的,而老师们只是在那里笑。 园长看到我对于这种场景摇头的时候,对我说:\\\"用这种方式让孩子开始吃饭,孩子们慢慢地就感觉到吃饭时间很愉快,并且对于食物也会作出很肯定的反应。\\\"他强调了吃饭时间自由的重要性。 当然因为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很难作这种相同的解释,但是分明的事实是:每天吃饭应该是一种享受,并且应该很高兴地去等待吃饭。 和讨厌吃饭的孩子一样,也有必要看一下过度饮食孩子的饮食习惯。因为这样的孩子不管吃多少,都不会有饱腹感,这样执著于吃东西也是一种问题行为。 某幼儿园老师讨论了一位孩子的例子。老师把热狗当零食给孩子吃,一个孩子吃完7个以后还要吃1个,她对如何去劝说和处理这位孩子的过度饮食感到很为难。 这个孩子因为父母离婚和奶奶一起生活,孩子的穿着和生活状况总是很邋遢,并且总是不想和老师分开,极度地缺乏爱护,格外地执著于吃东西。这个孩子过度饮食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爱。 美国把这样的症状称为\\\"饮食紊乱\\\",需要到精神科去治疗。 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治疗方法就是:不断地给予关心,找出过度饮食的原因后,弥补孩子缺乏的爱。这个例子同时进一步证实了改正孩子错误饮食习惯的方法就是细致地关心和爱护孩子。 正确的排便习惯能使孩子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琐碎的习惯左右孩子的性格和命运。欧洲中产阶层的父母们一度曾牢记弗洛伊德所说的:孩子小时候不能和父母进行正确的交流,容易形成错误的习惯,并且长大后性格上会产生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孩子不好的性格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应该精心地去养育孩子。 根据弗洛伊德所说的:孩子一般在1岁半到3岁之间形成正确的排便习惯,这样孩子以后会非常有创意,相反如果过早或过晚地训练孩子调节大小便,孩子会变得暴躁或有洁癖症。自己身体内形成的粪便会控制自己的意识,但是我们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欲望来排便的,有计划地去排便会使人有被强迫的感觉。 大人们都说开始给孩子用尿布是很好的,但是也有妈妈勉强地让孩子自己去大便。这样强迫孩子自己去大便的话,孩子以后可能会贪图别人的物品而去偷窃或者成为暴力的孩子,并且还会形成强迫症,造成过度干净或吝啬等性格。 孩子出生18个月之后才具备自动控制膀胱和括约肌的神经调节能力,所以最好是从那时开始慢慢地培养孩子的排便能力。 一般孩子3-4岁时,成功地完成排便训练,如果孩子超过了5岁,晚上还不能调节小便或晚上小便次数多的话,应该领孩子去看专家或医生。 因为排便习惯的形成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所以首先父母要放松心态,孩子失误的时候,妈妈也要正确地去对待。孩子即使失误了,妈妈如果和其他孩子比较,或者在很多人面前感到羞耻,甚至去打孩子等给孩子施加压力的话,孩子会产生羞耻感,形成消极否定的性格。 想起了一个组织暴徒小的时候因为经常小便不能自理,父母就让他在门外面罚站,走廊里很多孩子都对他指指点点,那时他就下决心不会放过这些孩子。他的这种心理使他最终成了一个暴徒。 我们从这个事例就可以看出:父母细微的判断能够决定孩子的命运。 因为结婚之前就在大学里讲授幼儿教育论、父母教育、游戏治疗方法等很多科目的,我清楚地明白调节大小便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所以我的大孩子1岁半的时候,我就细心地开始对孩子进行调节大小便的训练。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走路没问题,能听懂妈妈说的大部分话,但是真正对话的时候,只会说一个词。 我故意用很严肃的表情对孩子说:\\\"乖宝宝,现在开始要在这个大杯子里小便。自己做不好的话就喊妈妈,妈妈过来帮你。能做吗?\\\" 孩子非常严肃,点头表示能做的样子,我没给孩子准备尿布。一会儿,就在孩子喊妈妈的时候,已经开始小便了,我勉强用杯子接了点儿尿液。 刚开始让孩子作大小便训练的时候,我想这得需要训练一段时间,但是我想了想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去处理,不能因为这种事去责备孩子,只要用严肃的表情让孩子注意就行了。要看着孩子的脸对孩子说\\\"这样做是不行的\\\",看着客厅地上的尿液对孩子说\\\"把抹布拿来,得擦干净,味道很难闻\\\",这样让孩子知道了状况之后,再给孩子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服。 通过妈妈的表情或话语,孩子好像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反复进行几次之后,某天孩子就不会喊\\\"妈妈\\\",自己就能够在杯子里小便了。把小便就那样放着,等着给下班回家的丈夫看。丈夫非常高兴地称赞孩子,然后一下子把孩子抱到怀里了。 以后,孩子可能还会有几次失误,但是基本上大小便能自理了,通过这个过程看到孩子充满信心的样子,使我非常满足。 每个人形成排便习惯的时期是不同的,孩子自己排便成功的时候,就会感到很有创造力。所以,为了让孩子形成好的习惯,不要着急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重要的是父母要精心照顾孩子,并且有耐心等待的态度。 为了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排便习惯,孩子早上起床后或外出前或睡觉前,要引导孩子上卫生间,从而帮助孩子不会失误。并且,孩子自己去卫生间或能很好地调节小便的时候,要给予孩子称赞和鼓励,即使孩子偶尔失误了,也不要嚷孩子或惩罚孩子使他们感到羞耻。 好的语言习惯造就好的人格 不久前通过网络讨论了一位妈妈的情况。她的孩子一生气,就说其他朋友神经质这样的话。每当这时候,妈妈就对孩子说\\\"要好好说话\\\",或责备孩子,或用荆条打几下孩子,但是孩子都没有改正。这位妈妈就问到底怎么样才能改正孩子错误的说话习惯。 最近,在我们周围很容易见到说话粗鲁的孩子。有些人却解释说,最近的孩子容易骂人,是因为与以前孩子相比压力很大,所以用骂人来释放压力。 当然这样的解释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来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养成什么样的语言习惯,可以说是由父母的语言方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孩子小时候的语言环境决定孩子一生的说话方式。 孩子与别人开始对话所形成的语言习惯反映了孩子小时候接触的语言环境和说话方式,所以语言环境非常重要。 父母为了让孩子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从小开始就要教给孩子知道好的表达和不好的表达、拜托别人和拒绝别人的方法、直接说和委婉说的差异等,当然更好的方法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榜样。 像上面这个例子一样,父母自己应该想一想在平时是否用愤怒的语气对孩子说过话。孩子会通过在家里的对话首先学习说话。如果妈妈经常对孩子指点或说神经质之类的话,孩子基本上也会形成同样的语言习惯。 并且父母经常大发雷霆或过度愤怒的话,不仅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好好地沟通,而且孩子也不会知道用对话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假如,妈妈对不听话的孩子说\\\"你再这样的话就……\\\"来威胁孩子,或者用\\\"快点做……\\\"、\\\"马上把……给我拿来\\\"这样的命令语来指示孩子的话,慢慢地孩子就感觉妈妈的话不那么重要。妈妈对这样的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最终交流就会出现问题。 正确的对话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捷径,根据孩子和父母之间如何对话,问题可能会变得严重也可能会变得简单。孩子耍赖的时候,父母应该首先知道孩子这时候需要的是什么,这种态度是很必要的。 父母看到孩子非常固执的样子,即使生气也不管事,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是想出去玩才这样的\\\",要理解孩子的这种欲求。有时朋友来家里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孩子经常来到旁边插嘴说话,我们做父母的就会说\\\"以后再说\\\",或者\\\"大人们在说话为什么总要插嘴?去那边玩去\\\",这样让孩子感到非常不好意思。感到惭愧的孩子以后想得到父母关心的时候会纠缠着父母耍赖,最终父母的嗓音就会变高来嚷孩子。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首先征求朋友们的谅解,仔细听听孩子的话,并且有诚意地听完孩子说的话,让孩子知道现在妈妈的状况,表示出希望孩子协助妈妈的意思,孩子就会懂得妈妈的状况,并渐渐成为思想有深度的孩子。 我介绍一下留学期间德国的一位朋友对我说的故事。一位爸爸没有事先通知孩子就把公司同事带到家里来,这时孩子正和朋友们在客厅玩。爸爸走到孩子面前问\\\"爸爸公司的同事来玩儿了,得用一下客厅,你们什么时候做完游戏啊?\\\",来征求孩子的谅解。孩子很快理解了爸爸的立场并回答说\\\"大约15分钟吧\\\"。孩子通过这样和爸爸的对话,能够培养出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位意大利人去饭馆吃饭时发生的事情。3岁左右的孩子吃着吃着饭总是把勺子掉在地上,然后孩子的妈妈非常有耐心地捡起勺子,并且在把勺子递给孩子之前温和地问孩子:\\\"这时候应该说什么?\\\"孩子想了一会儿恭敬地回答说:\\\"谢谢妈妈。\\\"这时候妈妈才把勺子给了孩子。 直到吃完饭,孩子和妈妈差不多重复进行了6次这样的行为,看到他们的样子,我想了很多。 孩子因为自己的失误而麻烦别人或得到别人帮助,应该理所当然地去表示自己感谢的心情,这位妈妈就做到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教育孩子感谢别人。这样孩子从小就在用语言表达感谢的环境中成长,以后就会成为一个即使对很小的事情也会表达感谢的人。 有人说\\\"感谢的语言反映这个人的人格\\\",实际上在生活中,如果得到了别人的尊重,我们会很高兴地去感谢别人。 所以孩子的语言习惯应该在孩子开始学说话时慢慢养成。也就说,孩子大概6个月开始咿呀学语时,父母要仔细地听孩子的话,并且和孩子正确地进行语言交流。 看到有些妈妈总是忙于去听\\\"解读孩子的话语\\\"这门课,孩子和妈妈的样子不禁使我笑起来。即使没去听这门课,孩子用单词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妈妈应该不用单词而用完整的句子去回答。假如,孩子说了一个单词\\\"妈妈\\\"的话,这时不要回答孩子说\\\"吃吗?\\\",而要说\\\"肚子饿了吧,喝牛奶呢,还是煮土豆吃呢\\\",用这样的方式去回答孩子。 孩子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旦输入的话,开始说话的时候就会选择使用已经储存在大脑中的内容。 如果持续用\\\"幼儿语\\\"和孩子对话的话,孩子的大脑中储存的内容只能会非常浅薄。孩子说\\\"妈妈,嘎嘎\\\"的时候,妈妈如果回答\\\"是的,嘎嘎\\\"的话,妈妈作为语言的模范,这样的回答只能是0分。但是如果妈妈说\\\"想吃饼干啊?可是家里没有你喜欢吃的饼干了,先吃点水果,一会再和妈妈去商店买吧\\\",这样的回答是100分。 即使用口语体很认真地去对话,与书面语比起来还是很缺乏逻辑性。孩子通过妈妈给他们读书,就能接触书面体。妈妈在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关键是把握孩子是否在好好地听。 仔细地听别人说话是语言教育的第一步,仔细听别人说话的孩子自己也能很好地说话。但是如果在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总是提问题来确认孩子是否理解了内容,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书的内容已经断开了。 一位妈妈给孩子读一本书,读了好多遍了,感到很苦恼。这个问题绝对不用担心,因为孩子已经知道了书的内容,并且从中得到了乐趣,所以对书会有积极肯定的反应。 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喜欢书籍,最重要的就是引起孩子的兴趣,所以要经常带着孩子一起去书店看书。孩子想看的书,就给他们一一买来,让他们体会攒书的乐趣。 并且,妈妈读完书之后,让孩子介绍大体内容,不仅能够知道孩子听懂了多少记住了多少,而且能够提高他们说话的能力。 为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孩子从小开始,父母就要作为孩子的榜样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并且和孩子一起学习,同时要耐心地去聆听孩子的话语。 睡觉规律的孩子有好的睡眠习惯 通过讨论的情况可以看出,好多妈妈都是因为孩子很晚也不睡觉而担心,所以找来讨论的。一般新生儿一天要睡18个小时,到了5岁差不多睡10个小时。如果不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孩子就会表现出容易发火、意志消沉、食欲不振、神经质等现象,成为脾气古怪的孩子,而且给生长发育带来很大的障碍。 所以,为了让孩子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最重要的是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生活规律。到了晚上9点,全家人都躺在床上,能够给孩子创造睡觉的环境。 还有孩子白天睡觉多的话晚上就不能好好睡觉,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缩短孩子白天睡觉的时间,并且在孩子睡觉之前给孩子洗个澡。 那么孩子到什么时候才能够自己睡呢?为此感到苦恼的人很多。一位网上讨论的妈妈因为孩子到了小学二年级还总是在妈妈的被窝里睡,感到很担心和苦恼。 这个孩子的情况是,一直到幼儿园都和妈妈一起睡,后来即使妈妈给孩子单独一个房间,孩子也不想自己睡,甚至在自己的房间里睡着睡着大半夜还是会跑到妈妈的房间和妈妈一起睡。 对于这种情况,首先,应该把孩子的房间设置在正对父母房间的位置,把床设置在孩子躺下的时候能看到父母的位置。并且刚开始为了让孩子能够看到父母,给孩子敞开房间的门,打开台灯,到了孩子睡着后,再慢慢地给孩子关上门。 既让孩子有的时候在父母的房间睡,父母有的时候也可在孩子的房间和孩子一起睡,等孩子睡着后,再偷偷地离开孩子的房间。这也是可以尝试的方法。 这些方法既不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同时也能让孩子慢慢地适应。 我还记得我们全家四口人在一间房里睡觉的场景。靠墙的是丈夫和我,大儿子和小儿子靠着我并排躺下,互相感受彼此的体温,一起进入安静甜蜜的梦乡。我经常凌晨两点半起来给小儿子喂奶,为了不吵醒其他人,我静静地给孩子喂完奶后再接着睡觉。回想起来那段日子虽然很辛苦,但是内心好像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幸福。 沉迷于影像和磁带的孩子 现代社会是电视机、录像机、网络、DVD、DMB等影像媒体充斥的多媒体时代,所以现代人就像中毒一样,已经习惯了这种\\\"视觉文化\\\",以至于影像媒体对人类来说已经成为\\\"另一个家\\\"。 与这种社会背景相对应,忙碌的父母甚至把育儿和家庭教育都通过电视机、影像和网络等来进行,正因为这样,存在影像综合征、类似自闭和反应性障碍等问题的孩子在急剧地增加。 分析一下原因,我们知道父母们对电视机和录像机等存在的错误认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首先父母们认为电视机和录像机代替忙碌的爸爸妈妈去照顾孩子,起到了父母的作用。父母们需要做家务事或忙其他事情的时候,就让孩子老老实实地看电视或录像,所以孩子对这种媒体产生了依赖性。 但是让孩子自己长时间地坐在电视机或录像机前面是非常危险的。这样的媒体和孩子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只是单方向地传达视听的刺激,孩子长时间接触这样的媒体,就会失去自我探索和主动思考的机会,成为被动接受的孩子,回避和别人的人际交往,出现类似自闭的症状。 孩子只有不断地和别人进行对话,语言表达能力才会提高。单方面地接受这些媒体的视听刺激,只能给语言表达带来障碍。 因此,电视并不能充当\\\"另一个家\\\",它更像是一个使人们思考能力下降的\\\"傻瓜箱子\\\"。那些让孩子自己看电视或录像的父母,可以说是相当不负责任的。 另外,父母把电视机或录像机看做一种学习的教材,从孩子很小开始,就让他们看那些可以学习数字和字母的教育节目,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仅不会产生好的结果,反而使孩子以后的学习产生障碍。 看一下这个例子。一位妈妈听到一个错误的学术报告,说孩子到了两岁大脑就会完成发育,所以就买了汉语、英语、日语等五种外语的录像。孩子出生5个月后,每天打开录像让孩子看。这五种录像每隔15分钟轮换着让孩子看,中间休息10分钟,这样每天让孩子看两个半小时的录像。 开始的时候孩子注意力非常集中,但是到了孩子18个月的时候,即使叫孩子的名字,他也没有任何反应。3岁就被家长领着去了小儿精神科,诊断结果是反应性障碍。一般来说,5岁以后这种情况会更加显著,和朋友的沟通也会出现问题,所以这个孩子就在精神科一直接受游戏治疗。游戏治疗的时候,比起按照医生的思路来和孩子做游戏,医生应该让孩子自己说出断断续续的、哪怕是无法想象的话语。孩子偶尔会说一两句英语,韩语只能说单词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不管是谁看到之后都会认为游戏治疗是无法进行的。如果只是听到自己发出的断断续续的声音,这样下去,游戏治疗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我们应该让孩子接受适时的教育,而不是在孩子很小时就急忙强迫孩子学习,甚至产生让孩子精通五种外语的欲望,这样的话,孩子反而不能正确地表达母语,而且内心也会受到伤害。上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像这样长期看电视或录像的话,视觉上会过度地集中,最终和别人进行沟通会变得很困难。语言表达方面迟缓的情况可以说是\\\"影像综合征\\\"、\\\"反应性障碍\\\"或类似于自闭的症状,总体可以说成是\\\"类似自闭\\\"。 一般来说,不到两周岁的孩子,每天必须看两个小时以上的电视或录像,没看就感到不安的话,可以怀疑是影像综合征。 患影像综合征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被喊到的时候不回答,不重视和别人的关系,长大后人际关系和社会性方面都会存在问题。不仅这样,而且他们喜欢自己玩,和别人交流很困难,自然地就会出现很多语言表达迟缓和不能说话的情况。因此,自己的孩子与同龄朋友相比说话非常晚的话,就可能是影像综合征,最好是把孩子送到小儿精神科,咨询一下专家医生。 比起集中看某个节目,有些家庭整天都开着电视机或录像机。这些父母也是如果没有电视的话,就感到不安,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电视中毒症\\\"。 孩子经常听声音大的噪音的话,就会只对大的声音作出反应,对小的声音不会有反应,逐渐会成为散漫的孩子,并且这种散漫融入到生活中后就会慢慢地发展为学习障碍。 很多父母不知道上面所说的这些,有时让孩子看教育性动画片或学习用的录像,父母看到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样子,误认为孩子是在好好学习,其实这样反而会使孩子成为不能好好学习的孩子。 为了预防影像综合征,父母应该首先监督孩子的视听时间。 0?-3岁孩子能不看电视、录像最好,3-6岁孩子可以每天和养育者一起看30分钟左右,并且最好把看的内容一起说出来。更多时候应该是把电视机或录像机关掉,利用那个时间全家人一起看书,营造又思考又交流的读书文化。 美国的中产阶层把这种文化叫做\\\"读书文化\\\",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读自己喜欢的书,像漫画啊、小说啊之类的,并且相互讨论。 一般读书多的孩子,学业上会有很高的成就。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又好又聪明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全家人一起的读书文化来代替教育用的影像。 看到爸爸妈妈关掉电视机看新闻杂志的样子,孩子也会读漫画书和童话书,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孩子无聊的时候,为了不让孩子看电视或录像,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或折彩纸。 如果毫无努力地只是让孩子整天坐在电视前面的话,因为影像综合征而被送到医院的孩子数目只能逐渐地增加。 事实上,在我们国家,因为反应性障碍和影像综合征而被送到医院的儿童比例要明显地高于外国,过去这样的孩子几乎是没有的。 当然,与以前相比,现在媒体种类在增加,媒体环境也在急剧地变化,才出现了这种现象,但是因为工作忙就把孩子交给电视机或录像机,完全不关心孩子,最后孩子因为影像综合征而被送到医院,这难道不是父母造成的吗? 这可以看作和缺乏母爱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以战争中的孤儿为对象,对母爱缺乏现象进行了研究:适时地给孩子吃奶、换尿布、洗澡等,但不与孩子进行适当的眼神交流和对话,一年之后观察发现,孩子们的身体都很健康,但是因为情感上缺乏爱,所以大部分死亡了,剩下的几个孩子也成了精神障碍儿。 父母的责任不只是给孩子吃饭、换尿布,为了让孩子在适当的关心和爱护中成长,有的时候严格地教育孩子也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我的孩子头脑聪明,为什么会精力不集中? 最近好多父母都因为孩子过度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担心,为此找来讨论的父母在不断地增加。 他们担心的事儿大体包括\\\"孩子头脑很聪明,但是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经常丢东西,并且不能自己整理好物品\\\"\\\"到了某个地方,不能安静地坐下,只会到处乱跑\\\"\\\"上课的时候经常走神,不听老师的话\\\"等。 一般的散漫是说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但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育程度的不同,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两岁的孩子集中注意力在2分钟左右,5岁的孩子在15分钟左右。 最近散漫的孩子逐渐增多的原因是:父母因离婚和分居等,使孩子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充分的爱,而出现的一种感情不稳定现象。 最近我们常常听到家庭解体或破裂之类的话语,因为父母离婚或分居,而使单亲家庭在逐渐增加。孩子6岁之前父母离婚或分居的话,孩子就会断定是因为自己\\\"弄坏了自行车或弄丢了彩笔\\\",才导致父母这样的,从而形成一种否定自我的概念。这样的孩子就会渐渐地因为缺乏爱或感情不稳定而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 实际上很多人都对于孩子到幼儿园表现出的过激行为或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感到困惑苦恼。那样的孩子大部分情况是从小就与妈妈分开住或者因为父母离婚或分居而没有和父母形成一种依恋关系,他们因为感情不稳定和内心空虚从而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因此就出现了问题行为。所以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还有,最近孩子过度散漫的原因可以说是父母经常高喊\\\"我很忙,没时间管孩子\\\"。这样的父母没能及早知道孩子散漫的情况,错过了矫正孩子的时期,导致孩子的症状越来越严重。 另外,不关心孩子的父母不能及时给孩子准备饭和零食吃,不能满足孩子活动所必需的能量,从而使孩子不能够集中注意力。 但是,最严重的问题是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出色,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从而使孩子变得很散漫。很多孩子尽管上很多补习班,他们也只是想打发时间马马虎虎地学习。 尤其是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父母就开始让孩子听胎教音乐和看胎教童话书,买来各种教具和教材,不断地教孩子。这样的父母最近非常普遍。父母在孩子还不能学习的时候就想教给孩子好多东西,这反而使孩子变得很散漫。 有的孩子出生后6个月就被送去英才教育院学习,让孩子通过看幻灯片来学习韩文。但是,不久后,孩子只要一看到幻灯片就大喊\\\"讨厌讨厌\\\",然后逃跑,最终不得不被送去小儿精神科接受长期的治疗。这个案例说明:孩子应该尽情玩的时候,父母干涉孩子、压制孩子的话,会使孩子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出现各种问题。 大部分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所以按照父母的要求从小开始就去各种补习班,但是最后因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经常逃课,这样下去,他们对于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那么为了预防孩子变得散漫,父母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首先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玩的时候,父母应该留心地去观察自己的孩子什么做得好,对于做什么感兴趣。 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然后及早地去开发孩子的兴趣,就能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技能。尤其,孩子小时候集中注意力玩的话,以后进入学校也会埋头于学习。 因此,仔细地观察孩子,开发孩子才能的父母才是了不起的父母;而不着急耐心等待的父母才能把孩子培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孩子。 历代总统的妈妈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对不放弃,直到孩子自己做出来为止,可是我们的父母却是为了让孩子比别人优秀,无视孩子的兴趣,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强迫他们去各种辅导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慢慢地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事实上,父母希望孩子精通各种领域,这可以说是父母过度的奢望。一个人能精通各种领域的情况,实在是太罕见了。 哈佛大学的卡德诺教授主张:比起孩子的多项技能,孩子的单项技能更重要,父母应该及早地发现孩子的一两种技能然后给予强化。他说:就像每个人的长相不同,每个人的性格和才能也是各种各样的,如果某种能力不如其他孩子的话,与其让孩子继续去学习这种能力,倒不如开发孩子其他出色的能力,这样会使教育更加有效。 现代社会是认可各项才能的开放的时代。精通多种领域的万能孩子,即多项技能型孩子会在紧张和压力中生活,而精通一两种技能的孩子,即单项技能型孩子能够在自己精通的领域得到他人的认可,并且能够享受到成就感。 实际上,金允儿、朴志成、朴泰焕等也是在一个领域有卓越才能的单项技能型人才,他们不正是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吗? 话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父母为了让孩子成为多项技能型人才,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最终使孩子成了散漫的孩子,实在是得不偿失。父母应该首先考虑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是最幸福的。 孩子的散漫,会持续一生吗? 最近统计表明:学校8%的儿童有ADHD(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多动症)的症状,也就是说一个班差不多有3名同学是这种症状。其中80%左右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还会有这种症状,50%以上即使到了成年这种症状也会持续。小时候就患有ADHD症状的孩子到了成年仍然摆脱不了这种症状的困扰,真是太令人寒心了。 ADHD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因为遗传,大脑的前额叶功能下降所引起的。前额叶的功能减弱后,就只是按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经常不能考虑清楚状况就做出行动。并且过度散漫的话,不能集中精力于一件事情,也不能老实地待在一个地方。5岁以上的孩子如果表现出这种症状的话,最好及早送去小儿精神科接受检查。初期治疗的话,病情不会恶化并且治疗效果也会很好。初期药物治疗和父母教育一起进行,慢慢就能治好,但是如果听之任之,等孩子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想再治疗的话,孩子的散漫现象已经很严重,对学习毫无兴趣,所以花费的治疗时间会更长。 有治疗经历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不再出现多动行为,父母认为这可能是药物治疗的结果,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小时候的散漫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会成为内在心理的散漫特征,所以外观上看上去虽然很正常,但是内在心理散漫的情况很多。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小时候表现出的散漫一样,但是内在却仍很散漫,即使很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学习也没有效率并且心里充满杂念。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的多动行为,但是坐在书桌前,心中充满杂念不能集中精力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头脑复杂,学习效率低,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的话,孩子自己就越来越不想学习。 另外一个是环境的因素。父母对于孩子的养育没有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即,经常给孩子换养育者,使孩子有很多依恋对象。一位上班族妈妈在孩子出生3个月后就开始让娘家照顾孩子;后来孩子满周岁后,又把孩子送到婆婆家照顾;一年之后又把孩子送到了设施很好的国立幼儿园。孩子的养育者从妈妈到姥姥再到奶奶最后又换到幼儿园老师,经过多次给孩子换养育者,使孩子在对养育者的依恋上产生问题,从而造成孩子情感不稳定。 孩子出生后一直到3岁这段时间,是和妈妈之间形成依恋关系的决定性时期,在这一时期,因为孩子的养育者不固定使孩子对养育者的依恋上产生障碍,最终会产生一些情感问题和社会性问题。 最近,孩子在还没有作好学习准备的状态下,就过度地产生学习的压力,从而出现ADHD症状的情况相当多。孩子幼儿期产生过度的学习压力,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很小的事情也会容易发火,甚至连很简单的事情都不想去想,并且对于学习会产生更大的距离感,已经知道的问题也不想去解决。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慢慢地对更多的事情不能集中注意力,变得越来越散漫。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这些症状,应该首先去专门的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孩子接受治疗的时候,要伴随父母的教育,所以父母应该首先了解孩子,然后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从而改正孩子的行为。父母如果努力地这样做的话,孩子会慢慢好转的。如果子女有类似于ADHD的症状的话,希望父母作作下页的相关测试。 George J.Dpaul开发的测定ADHD的评价尺度 (几乎没有的情况0分,偶尔的情况1分,经常的情况2分,几乎总是的情况3分) 1.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失误。 2.坐着的时候,手脚一直动。 3.很难集中注意力。 4.不能安静地坐下,起来就到处跑。 5.好像不去倾听别人的话语。 6.疯狂地到处跑。 7.不能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8.很难安静地做游戏或参加娱乐活动。 9.很难有体系地去做一些课题或活动。 10.像运转的发动机一样总是在动。 11.逃避精神上的活动。 12.话非常多。 13.经常丢笔,作业和玩具。 14.不把问题听完就回答。 15.对外界刺激很容易变得散漫。 16.不能等自己的顺序。 17.忘记作业或把饭盒放学校就走。 18.去妨碍或干涉别人。 单数的问题项是关于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双数的问题项是关于多动的。 总分数如果在17分以上的话,就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有多动症状。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