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是伦理学中比较古老的范畴,责任教育也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经久不息的主题之一。在人类新的生存背景中,责任的含义不断扩展,责任教育之对现代人更为必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青少年道德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和社会混乱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市场经济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在科技理性和唯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下,人们背离了人之为人应有的道德精神和人文价值,责任缺失、诚信的失落,给人类当下和未来的生存与和谐发展带来极大隐忧。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截至2010年年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生态问题、道德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科学总结各国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大构想。而在现代化目标体系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指标。这一切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对人的道德精神和责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学校理应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中充分发挥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着力培养具有完整责任品质的现代人,使他们能负责任地生存和发展。
责任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为使主体在自主选择基础上养成基本的责任品格而对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引导活动,使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现代社会,科技对人类力量的倍增作用和市场经济人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使人的责任范围更大,责任的分量更重。人不仅要承担来自于义务的责任,还要承担来自行为的责任,来自角色的责任;不仅要对人类共同体负责,还要对生态系统负责;不仅要对当下的行为负责,还要对将要实施的行为的未来后果负责。因此,缺少一种普遍的、全面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人类的未来生存是不可能的,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无法实现。因而作为社会实施教育活动的专门机构来说,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责任感和责任能力,领悟人类传统道德精神,影响和辐射社会公众,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德育新视野丛书:学校责任教育论纲》从当前人类生存的现实背景和青少年的责任品质现状出发,在较系统梳理中外伦理学史上关于责任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论述了当代国际责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我国20世纪和当前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责任教育思想,认为责任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国际道德教育的共识,也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观照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学校责任教育具有其内在的价值表征,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全面系统地实施。作者试图建构起一个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之上的学校责任教育的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实施途径和方法策略,并进一步提出在学校实施责任教育进程中,要建构起以教育责任为主体的校园伦理体系。
崔欣伟所著《学校责任教育论纲》(以下简称《责任教育》)将出版了,这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这一著作的出版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在当前我国病态社会心理流行的情况下,更具有其现实意义。早在20世纪末,国内学者就批评了社会上流行着的诸多病态社会心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学家邵道生就尖锐地指出,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国民心态危机”,并具体揭露了病态社会心理六大症状: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冷漠化倾向、躁动化倾向、无责任化倾向、浮夸虚假化倾向。六大病症中无责任化是很具代表性的,冷漠化、躁动化、浮夸虚假化也都是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无责任化。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责任教育》的问世很切合时宜。当然仅从我们社会的现实来认识这个问题是很不够的,我们应该从“责任伦理”本身,从历史的、时代发展、国际社会发展的广阔视野来认识《责任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责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到近现代哲学家杜威、柯尔伯格等,中国从古代孔子、孟子到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等都有相关论述。可以说责任是伦理学中比较古老的范畴,责任教育也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经久不息的主题。在人类新的生存境遇中,人类活动范围和力量的以及责任伦理研究的深入,使责任的含义不断扩展,责任教育对现代人更为必要。
崔欣伟,男,江苏徐州人,1968年8月出生,教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1991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留校工作。历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党校教务长,党校常务副校长、组织部副部长,江苏省学校党建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主要从事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厅级以上研究课题多项,主编、参编教材3部,在省级及全国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学校责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一 责任教育问题的提出
(一)寻求学校德育改善的背景和切入点
(二)探讨责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总结分析国内外责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构体现时代精神的学校责任教育框架体系
二 国内外关于责任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略
三 责任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四 研究内容框架和基本观点
第二章 责任生存: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生存方式的道德思考
一 实践: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一)实践是人特有的本质的存在方式
(二)人的双重存在方式决定着人与世界统一关系的实践本质和责任诉求
二 危机:现代性思维框架下人类之生存困境
(一)生态与环境危机成为当代人类文明危机的外显特征
(二)科技与道德的背离使之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巨大力量
(三)经济至上的生存方式导致深重的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
(四)战争和核威胁似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人类头顶上方
三 责任:基于“现代性”反思的人类生存发展新理念
(一)公共责任:注重系统整体的生存发展理念
(二)未来责任: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存发展理念
(三)事先责任:科技时代注重对未来忧患的生存发展理念
(四)普遍责任:注重人与世界全面进步的生存发展理念
四 德育:引导人责任生存的实践活动
(一)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对人之责任生存的吁求
(二)责任教育是当代德育变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章 责任寻踪:21世纪学校德育的理论基础
一 责任的含义
(一)责任概念的理论研究观点述略
(二)责任的词源分析
二 责任的分类
(一)二分法
(二)多分法
三 责任相关概念辨析
(一)责任与义务
(二)责任与道德
(三)责任与任务
四 中西方伦理学关于责任根据的理论溯源
(一)责任的来源:人如何拥有责任
(二)责任的实现:人为何要履行责任
……
第四章 责任归属:道德责任评价的方法论研究
第五章 责任人格:21世纪道德教育的根本诉求
第六章 学校德育:引领“责任生存”的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后记
责任感的丧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突出的是,基于“现代性”的发展和思维模式,人类在科技理性和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蒙蔽下,一味追求自身力量的扩张和解放,一味为了当下欲望和快感的满足,而失落了人类传统的道德精神和终极关怀,忽略了人之为人的价值精神。这当然不能完全归因于学校教育,社会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可能无法彻底避免,然而作为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应以理性的清醒进行深刻反思,针对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学校教育应怎样关注社会,关注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品质的培养?至少学校要把学生的责任教育重视起来,从现在做起,从新一代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做起,切实负起学校教育的责任,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责任能力的人,为促进社会公众责任意识的增强而努力。这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本书的基本思路是:
(一)寻求学校德育改善的背景和切人点
多年来关于学校德育实效的批评和讨伐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实践一线的教师们一起也做了许多努力,改善了德育管理水平,丰富了教育基本理论,采取了许多创造性的措施,但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本书试图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视野,探求学校德育病症的社会和教育根源,挖掘人类伦理思想史上有关责任教育的文化资源和智慧,探索以道德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