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18章,前10章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酸碱平衡、多相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和配合反应,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等;11~16章介绍元素化学;17~18章介绍生物无机化学、化学信息等内容。
本书可以选用《无机化学实验》(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 与之配套使用。
第1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和理想气体分压定律1.1 稀溶液的依数性1.1.1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1.1.2 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1.1.3 渗透压1.2气体分压定律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2.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2.1.1基本概念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2.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2.2.1 恒容反应热2.2.2 恒压反应热和焓2.2.3热化学方程式2.2.4盖斯定律2.2.5标准摩尔生成焓与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2.2.6标准摩尔燃烧焓与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2.3 化学反应的方向2.3.1化学反应的自发性2.3.2熵和熵变2.3.3熵增加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2.3.4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判断第3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平衡3.1 化学反应速率3.1.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3.1.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1.3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3.2 化学反应平衡3.2.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3.2.2 标准平衡常数3.2.3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3.2.4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3.2.5化学平衡的移动第4章 酸碱平衡4.1酸碱理论4.1.1 酸碱电离理论4.1.2酸碱质子理论4.1.3酸碱电子理论4.1.4软硬酸碱理论4.2 弱电解质的解离4.2.1水的解离平衡4.2.2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4.2.3多元弱酸的离解平衡4.2.4 盐溶液的酸碱平衡4.2.5解离平衡的移动-同离子效应4.3 缓冲溶液4.3.1 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4.3.2 缓冲溶液pH值计算4.3.3 缓冲溶液的应用第5章 沉淀—溶解平衡5.1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和溶解度5.1.1 溶度积常数(Ksp?)5.1.2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换算关系5.2 沉淀的生成反应5.2.1溶度积规则5.2.2分步沉淀5.2.3 影响沉淀反应的因素5.3 沉淀的溶解反应5.4沉淀反应应用举例5.4.1制备难溶化合物5.4.2去除溶液中杂质5.4.3离子鉴定第6章 氧化还原平衡6.1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6.1.1 氧化数6.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6.1.3 半反应与氧化还原电对6.1.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6.2 原电池6.2.1 原电池组成6.2.2 电池符号6.2.3 电极6.3 电极电势6.3.1 电极电势的产生6.3.2 电极电势的确定6.4 Nernst方程6.4.1 原电池电动势与Gibbs函数6.4.2 电动势的Nernst方程6.4.3 电极电势的Nernst方程6.4.4 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6.5 电极电势的应用6.5.1 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6.5.2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6.5.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6.5.4 计算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6.5.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第7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7.1 玻尔理论7.1.1氢原子光谱7.1.2 玻尔理论7.2 量子力学原子模型7.2.1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波粒二象性7.2.2 薛定谔方程7.2.3薛定谔方程的解7.2.4四个量子数7.2.5波函数图形7.2.6 电子云7.3 多电子原子结构7.3.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图7.3.2 多电子原子基态核外电子排布7.4 元素周期律7.4.1 元素周期系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7.4.2元素周期律7.5 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历史第8章 分子结构8.1表征化学键的参数8.2 离子键8.2.1 离子键的形成8.2.2 离子键的特征8.2.3 键的离子性8.3 共价键理论I-现代价键理论(VB, Valence bond theory)8.3.1共价键的形成8.3.2现代价键理论要点8.3.3共价键的特点8.3.4共价键的类型8.3.5杂化轨道理论8.3.6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法)8.4 共价键理论II-分子轨道理论8.4.1 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8.4.2 分子轨道能级8.4.3 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8.5 金属键理论8.5.1自由电子理论8.5.2能带理论8.6 分子间作用力8.6.1 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8.6.2分子间力8.6.3氢键8.7 晶体几何学第9章 晶体结构9.1 晶体和非晶体9.1.1 晶体的内部结构9.1.2 晶体的特征9.1.3 晶体的类型9.1.4 非晶体9.1.5 液晶9.2 离子晶体9.2.1. 离子晶体的三种典型构型9.2.2 离子的配位数和半径比规则9.2.3. 离子晶体的稳定性9.2.4 离子极化9.3 金属晶体9.4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9.4.1 原子晶体9.4.2 分子晶体9.5 混合型晶体9.5.1链状结构晶体9.5.2层状结构晶体9.6 实际晶体第10章 配位化学基础10.1 配合物的基础知识10.1.1 配合物的组成10.1.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0.1.3 配位化合物的分类10.2 配合物的空间异构现象10.2.1 空间异构10.2.2结构异构10.2.3 旋光异构10.3 配离子的解离平衡10.3.1 配离子的解离平衡10.3.2 配离子解离平衡的移动10.4配离子的稳定性10.4.1中心离子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10.4.2 配体性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10.4.3 中心离子与配体的相互作用对配离子稳定性的影响10.5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10.5.1 价键理论的主要内容10.5.2 外轨型和高自旋配合物10.5.3内轨型和低自旋配合物10.5.4 价键理论的局限10.6 晶体场理论10.6.1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10.6.2 d轨道能级的分裂10.6.3 分裂能10.6.4 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10.6.5 晶体场理论的应用10.6.6 晶体场理论的不足10.7 配位化学基础第11章 氢、稀有气体和碱金属11.1 氢11.1.1氢的发现和分布11.1.2 氢的成键特征11.1.3 H2的性质和用途11.1.4 H2的制备11.1.5 氢化物11.2 稀有气体11.2.1 稀有气体的发现11.2.2 稀有气体的分布和分离11.2.3 稀有气体的通性11.2.4 稀有气体的用途11.2.5 稀有气体的化合物11.3 S区元素概述11.4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11.4.1物理性质11.4.2化学性质11.5 碱金属、碱土金属的化合物11.5.1 氧化物11.5.2氢氧化物11.5.3氢化物11.5.4盐类11.5.5几种重要的盐11.6 对角线规则11.6.1锂与镁的相似性11.6.2铍与铝的相似性第12章 硼族、碳族、氮族元素和氧族元素、卤素12.1 硼族元素12.1.1 硼族元素的发现和存在12.1.2 硼族元素的性质12.1.3 硼及其化合物12.1.4 铝及其化合物12.1.5 镓、铟、铊及其化合物12.2 碳族元素12.2.1碳族元素发现和存在12.2.2碳族元素的性质12.2.3 碳及其化合物12.2.4 硅及其化合物12.2.5 锗、锡、铅及其化合物12.3氮族元素12.3.1 氮族元素的发现和存在12.3.2 氮族元素的性质12.3.3 氮及其化合物12.3.4 磷及其化合物12.3.5 砷、锑、铋及其化合物12.4 氧族元素12.4.1 氧族元素的发现和存在12.4.2 氧族元素的性质12.4.3 氧及其化合物12.4.4 硫及其化合物12.4.5 硒和碲及其化合物12.5 卤族元素12.5.1 卤素的发现和存在12.5.2 卤素的通性12.5.3 卤素单质12.5.4 卤化氢和氢卤酸第13章 过渡元素13.1 过渡元素通性13.1.1 原子半径13.1.2 物理性质13.1.3 化学性质13.1.4 氧化态13.1.5 离子的颜色13.2 钪及其化合物13.3 钛及其化合物13.3.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13.3.2钛的化合物13.4 钒及其化合物13.4.1单质的性质用途13.4.2钒的化台物13.5 铬及其化合物13.5.1单质的性质和用途13.5.2铬的化合物13.6锰及其化合物13.6.1锰副族概述13.6.2锰的化合物13.7铁 钴 镍13.7.1铁系元素的基本性质13.7.2 铁、钴、镍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13.7.3铁、钴、镍的盐13.7.4铁、钴、镍的配合物13.8铜族元素13.8.1铜族元素的通性13.8.2 铜族元素的单质13.8.3 铜族元素的主要化合物13.8.4 IB族与IA族元素性质的对比13.9 锌族元素13.9.1锌族元素概述13.9.2金属单质13.9.3锌族元素的主要化合物13.9.4 锌族元素与碱土金属的对比13.10 过渡元素第14章 镧系与锕系金属14.1镧系元素14.1.1 镧系元素通性14.1.2镧系元素的提取和分离14.1.3 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14.2 锕系元素14.2.1 锕系元素的通性14.2.2 钍及其化合物14.2.3 铀及其化合物附录附表I 一些物质在298.15K时的ΔfHm?,ΔfGm?,Sm?附表II 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298.15K)附表III 溶度积常数(298.15K)附表IV 标准电极电势(298.15K)附表V 一些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298.15K)附表Ⅵ 常用物理化学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