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的久保英子,十五岁时随家人迁居“满洲国”,二十岁遭遇日本战败投降。一家人转眼间四分五裂、生离死别。她也几经磨难,终于活下来,与一个中国农民结婚生子,在东北乡下一住就是四十几年。
《1945我的逃亡手记》是一部非虚构自传体文学作品,作者久保英子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逃亡过程中亲身体验的彻骨之痛。通过作者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惨遭遇,展现出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巨大伤害,传达出强烈的反战思想。
一九八四年三月,《1945我的逃亡手记》在日本出版发行,轰动一时,很多人读后为之落泪……
久保英子,女,一九二五年六月出生于日本北海道,十五岁时随家人迁居牡丹江市。日本战败投降后,她滞留中国,嫁到黑龙江省五常市龙凤山乡汪家店村。一九八八年四月返回日本,现居大阪市。
序言
1 一九四五年 “满洲”
2 逃离战火
3 嫂子的决断
4 穿越铁路
5 山中行军
6 无条件投降
7 九州“开拓团”
8 绝望的日子
9 我要活下去
10 一九七四年日本
11 在中国的土地上
后记
《1945我的逃亡手记》:
我喜欢“满洲”的秋天,那是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庄稼熟了,它们像知恩图报似的给辛苦的农民们带来收获的喜悦。田野、森林和起伏的山峦,到处张扬着饱满而热烈的气息,一片明黄的大地上,笼着湛蓝湛蓝的高天。
八月九日,特别晴朗而宁静的一天。这天早晨,在我遥远的祖国,美军把第二颗原子弹投向长崎,随即而来的是日本向全世界宣告投降,漫长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是对我来说,这发生过的一切,却是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的。
已经二十岁的我,在生活上还是有些任性,感觉像一个没长大的女孩儿。那天早上,太阳都升老高了,我一如既往还在睡懒觉,直到嫂子来叫醒我吃早饭。每天早上赖床,猫在被窝里,醒一阵儿睡一阵儿,盯着天花板发一会儿呆,磨蹭时间,似乎成了一种习惯。
“英子,吃饭啦。”和往常一样,嫂子显得很无奈地喊了一声。
我在被窝里下意识地应了一句:“嗯。”可是并没有立即起床的打算。
突然,“轰——轰——”的一串尖锐刺耳的声音传来,是轰炸机呼啸着撕裂空气的声音。这声音好奇怪,就觉着和平素听惯了的日本飞机传来的引擎声不太一样。
“嫂子,嫂子,飞机啊。”我一下子坐起来,跟正在隔着珠帘张罗早饭的嫂子确认。嫂子笑着说:“一架飞机有什么好稀奇的。”言外之意是,这个懒丫头还不赶紧起来呀。我胡乱踢开被子,屁股上像装了弹簧一样,腾的一下就翻身下床了。
“真拿你没法子。”嫂子一边笑一边说:“都是二十岁的大姑娘了,你就不能文静一点吗?”我缩起脖子对嫂子的责怪支支吾吾,心里却老是惦记着刚才听到的那架飞机的轰鸣音。
“飞机的声音有点特别啊,难道是苏联的飞机飞过来了?”嫂子嗔怪着说:“别开玩笑好不好,一大早,怎么会有苏联的飞机呢。快点准备吃饭吧。”我扑扑腾腾走进厨房,拧开水龙头洗了一把脸。
隔着厨房的窗子朝大姐夫的房间喊了一句:“姐夫,吃饭喽。”听到我的喊声,嫂子答道:“不用劳你费心啦,大姐夫和孩子们早就起来了。人家可真是和你不一样啊。”我感到有点不好意思,本以为自己好心好意,却又被嫂子羞臊了一句。我故意踩着地板砰砰响,走向餐桌。早饭刚吃了一半,忽然听到外边有人正大声叫喊着什么。仔细一听:“各家各户听好了,苏军已经和我们开战了,大家赶快准备,去火车站集合。”是一个男人的声音,急急火火地用简易铁皮喇叭向大家做紧急通知。
听到这意外的通知,大姐夫和嫂子几乎是同时放下碗筷,站了起来。似乎他们早已经预料到,这一天迟早要来的。一向心性平和的大姐夫,看了我们一眼,冷静地说:“快点准备吧。”人生就是一大堆杂乱缤纷的日子,谁都不会刻意去记住些什么。但是有些时间的节点,却是想忘都忘不了的。八月九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我是十五岁那年去的“满洲国”(现在的中国东北三省)。
我出生于日本的北海道。在我三岁那年,我的父母带着我们一家三男六女九个孩子迁居到萨哈林岛,到了我小学快要毕业的时候,上边的三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记得那个时候父亲得了胃病,时常发作,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辛苦操劳。母亲是一个内心纤细又非常要强的女性,无论家里经济条件多么拮据,她都执意要我们兄弟姐妹读书识字,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学校教育。家境虽然不好,但是心灵手巧的母亲总是尽力在孩子们的服装上动心思,让我们从不因为穿着寒酸而感到害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