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幼儿教育生活故事》一书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是作者刘胤工作20余年的教育故事及反思笔记荟萃。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与孩子共同生活中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作者个人在研究路上的各种故事;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成长的故事。
给自己一个交代
我1991年入职做幼儿园老师。人生如旅,教育旅途中走到现在,真的应该沉下心来驻足回望,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给自己25年的教育生涯一个交代。这种交代,是一份对自己教育生活的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端,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实现。
翻出尘封多年、已变得发黄的教育日记,我仿佛回到了一切故事的起点,25年的荏苒杂糅成千头万绪,脑海中回放着日记里记载的那些人、那些事的画面……
一、从“不上路”走向成熟
作为“70后”的这代人,特别是农村走出来的我,选择从事幼教职业真的不是从小的梦想和夙愿,而是在那个时代农村女孩子的一种非常好的谋生出路。
思绪又回到了20多年前的那个炎热的夏天,分配到北京市延庆县新城幼儿园(2005年改为延庆县第三幼儿园)的消息让我激动不已。临行前,家人一再嘱咐:“你多么幸运,分配到县城最好的幼儿园,一定要珍惜这份工作,对别人家的孩子要好!”“多干活、少说话……”那时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我也不太理解做一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就是觉得要珍惜这份“铁饭碗”工作,好好对待人家孩子。
1年时间很快过去了,在全园召开的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上,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园长对新分配1年的教师进行工作评价,我永远忘不了时任园长对我的评价是“工作踏实,手脚勤快,但是上课还不上路”。被贴上“不上路的老师”标签之后,从未有过的孤独感、无助感、挫败感在我心底升起。
就在我无比沮丧的时候,支秀凤园长上任了,支园长用她特有的真诚、亲和与体贴走近我、关心我。让我知道工作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要把自己的职业作为个人的事业来对待。也让我懂得仅仅对孩子好、有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重要的是有智慧,尤其是教育智慧。对孩子的爱,必须通过教育智慧体现出来,教育智慧只能靠不断付出汗水和努力去学习和积累。支园长的鼓励让我重拾了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刹那间,我觉得我肩膀上的分量沉甸甸的,暗下决心:我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去弥补、去奋斗。我之前就读的延庆师范学校,当时为了培养幼教师资临时办了仅有的几届幼师班,这种背景造成我们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相比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注定我的专业起点是最低的。要弥补自己专业底气的不足,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在实践岗位中学习,正像张雪门先生在《实习三年》中提出“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道理一样。于是,没有带班经验,我就从身边的老师那里学。当时我的班长赵老师保存了她在北京幼师上学时期所有折纸作品、手指谣、游戏素材,我就照着她的册子把折纸从头到尾做一遍,自己也就复制了一本和她一样的册子;把她带孩子时说过的儿歌、手指游戏等都一一记录下来;把她在幼师时积累的游戏手册一边抄写一边自己试着玩儿;甚至把她上学时的绘画作业本借过来全都临摹一遍……就这样,我像是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一边学一边教,经常一个人在教室里备课、做教具、练上课一直到深夜。
第一部分 共同生活的日子
引言
第一章 那些走心的事——情感故事
又坐了一次“月子”
进去挠挠
妈妈来接时你就抱着我
“丑小鸭”的故事
你过来,靠近我
老师的记性不好
老师表扬我拉裤子啦
你为什么不回家
我还记得你们
我的个性签名
第二章 那些动心的事——智慧故事
回班别说我的事
抹油的反思
一记小拳头
把每个孩子的事放在心上
你先动我的
“画蛇添足”的背后
一片银杏叶
幼儿园就是游乐园
要求常规不能顾此失彼
伸出小手老师看
试试“四块糖”的功效
“绕圈子”的教育效应
从“第一个来接我”到“等我的好消息”
大宝爬梯子
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孩子一定能帮你
开学第一课
孩子让我汗颜
仕琪加油
记忆中永远也挥不去的伤痕
当电话铃响起时
第三章 那些用心的事——共育故事
走近农村,亲近家长
一次失败的家长工作
家长会之前热热身
面对怒火中的家长
小小喜报传真情
家长开放活动后沟通更有效
带着问题去家访
大家一起玩
有温度的电话
建立家庭小书屋
利用“家庭玩具箱”,传递育儿正能量
帮助孩子收集成功与快乐
让孩子把快乐带回家
好孩子现形记
智慧爸爸
第二部分 教和研,并蒂莲
引言
第四章 为了生活而教——教学故事
“森林沙拉”
一分钟
昆虫收集趣无边
有趣的蜜蜂
小蜜蜂剧场
拼拼摆摆总动员
心里住着一个孩子
一任天性,撒欢儿玩
第五章 基于问题而思——研究故事
我的任务我做主
面对“小磨蹭”,引导有策略
在交往与碰撞中解决同伴冲突
学会观察与了解幼儿
改进幼儿园班级主题环境创设的策略——以大班“盼望2022
冬奥到咱家”主题活动为例
幼儿园故事教学方式新探
第六章 携手同伴而行——团队故事
从“短效”走向“长效”的园本教研
教研中的首席
“五步教研”帮助教师从“知道”到“做到”
“两个行动”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
朋友圈里也教研
鲇鱼效应
人到中年,且行且珍惜
与两位职初期教师的互动研究
运用记录资料提升教师反思能力
总也写不完,总也写不够
第三部分 工作室里的那些事
引言
第七章读书札记——阅读故事
看上去真的很美——再读《四环游戏小组的故事》
教是为了不教——读《张雪门行为课程》
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读《请让我慢慢长大》
风景这边独好——读《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唱戏和养牛——读《乡土教育与乡土中国》
反思是教师的看家本领——读《在反思中成长》
你有自己认识孩子的坐标系吗——读《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
忘记为什么出发》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观看《小人国》
想起了压迫与解放——观看《看上去很美》
第八章 跳出幼教看幼教——行路故事
四环印象——走进四环游戏小组
农村幼儿园是有生命力的——走进延庆永宁幼儿园
巴学园观记——走进李跃儿巴学园
不一样的会议——参加“首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会”
不虚此行——走进河南民办幼儿园
郊区园,请自我给力——走进北京密云四幼
眼睛向内看的力量——走进厦门日光幼儿园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参加四环游戏小组庆典
第九章 行动是一种自我选择——帮扶故事
育心幼儿园二三事
探春帮扶日记数则
能发声的发声
志愿者的行动
问题引领成长
农村教师,因专业自信而美丽
徒弟评优前后
第十章 常回头看看,为了再次出发——总结故事
教师的本能角色
成长密码
定力
成长进行时
找回真实的那个我
近水楼台先得月
制作简报,提升认识
用心感悟三种研究方法
工作室研究现场激发思想的火花
结语
今天,你清零了吗
《我的幼儿教育生活故事》:
从“第一个来接我”到“等我的好消息”
“妈妈第一个来接我!”“爷爷第一个来接我!”“奶奶第一个来接我!”这句“第一个来接我”成为孩子同家长告别的口头禅。家长呢,也随着说:“妈妈一定第一个来接你!”老师为了稳定孩子情绪,更是随着说:“你妈妈肯定第一个接你!”家长为了争个第一,真是下了番功夫呀!绚羽的奶奶为了排第一,每天中午两三点钟就来排队,等到五点幼儿园一开门,她和其他年轻家长一样急着往里跑,我们老师在屋里看着那些疾步飞奔的爷爷奶奶们,都有点担心和心疼,心想:这不正是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良好契机吗?
下午,我把爷爷奶奶往里跑的样子录了下来。第二天放给孩子看,然后让孩子讨论:爷爷奶奶累不累?他们腿脚不好,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说:“会被别的家长挤倒!”“腿会疼”……“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办?”“不让奶奶第一个来排队。”“那你们每天早上和他们说什么?”“说再见!”小宝说:“我和妈妈说等我的好消息!”“这个主意太好了!我们在幼儿园一天会学很多的本领,每天都在长大,我们每天都报告他们一个好消息,不用对他们说‘第一个来接我’,因为你们爱爸爸妈妈、爱爷爷奶奶呀!”
还真起了作用,第三天的早上,有的孩子抱着妈妈悄悄说:“妈妈再见,晚上等我的好消息啊!”有的孩子还沉浸在“第一个来接我”的习惯中,我们老师稍微一引导:妈妈工作忙、奶奶腿疼,他们不用第一个接你,他们想等你的好消息呢!孩子马上改口说:“等我的好消息!”
没有种子一落地就开花,孩子毕竟是孩子,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法去引导,就会收到效果,正如我们班孩子的从“第一个来接我”到“等我的好消息”的变化。
大宝爬梯子
大宝这个孩子很特殊,没有规则意识,自控能力很弱,但是酷爱探索。
他喜欢看书,看他专注地看《好饿的毛毛虫》的样子,我心里感到很踏实,他终于能安静一会儿了。可是,我刚一转身,发现他爬上了表演区旁边的大梯子,那是工人修灯时放在那里的。
“大宝下来,多危险!”我一边说一边疾步跑到梯子前,把他拉下来。他还是在梯子周围转悠,嘴里嘟囔重复我刚才的话:“上梯子多危险,危险!”“是呀,那你可不能再上了,到那边去看书吧”,我马上回应道。
就在我一转身的工夫,他又上去了。这次,我没让他下来,而是鼓励他往上爬,当他爬到梯子第三节的时候,我说:“继续,看你能爬多高?”他又上了一节。“再爬高”,我继续鼓励他。这时他说:“哎呀,太高了,怕!”“没关系,继续往上爬。”在他爬上第五节的时候,他小心翼翼低下头看着我说:“我害怕啦!”“不怕,爬吧,爬到顶上去。”“老师我不爬啦,我害怕啦,我下去啦!”这时我扶着他从梯子上下来,然后他乖乖看书去了。
危险是个什么东西,我觉得在大宝的心中是不明确的,所以,当我提示阻止没有效果的时候,我马上转变了方法,就是一直让他爬,让他自己去感受和体验那种紧张和害怕,知道什么是危险,从而建立安全意识。
今天这种方法对于大宝来说是适宜的,因为我了解他凡事都要自己探索尝试。教有法而无定法,我认为,只要在孩子身上能产生教育效果,就是好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