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中国正处于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受到严重侵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原则不再适用。于是,晚清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政治方向。梁启超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又从西方现代文明中寻找借鉴。他在《新民说》中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格理想
本书把从1840年到1919年的哲学新进展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概括为四个转向。一是思想家从健动史观逐渐转向进化史观;二是思想家从对价值世界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客观世界的关注;三是思想家从对价值理性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工具理性的关注;四是思想家改造子民意识,逐渐发现新的人格。本书把1919年到1949年的哲学新进展叫作中国现代哲
本书未下厂印刷。本书选录了梁启超在不同时期的哲学思录,探讨了人如何在劳作、学问、艺术等活动中建构趣味的生活,反映了他在美学、艺术、人生等方面的价值观。本书从四个方面表明梁启超对哲学、美学、人生的态度以及审美生活情趣,引发人对美的思考和审视。具体表现:一、趣味生活的意义;二、为学与做人的人生观;三、文学之美的涵养;四、认
本书全面检讨了章太炎“上悟唯识,广利有情”之庄学思想,太炎云“命世哲人,莫若庄氏”,放目古今中西,庄子是其心目中第一哲人。章太炎将庄学定位为内圣外王之道,其内圣学通过唯识学构建起来,即所谓“体非形器,故自在而无对;理绝名言,故平等而咸适”;其外王学则以庄学观照世道人生,他通过阐释庄子齐物哲学而抒发自由、平等、宽容、不伤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142封梁启超致几个孩子的书信,在信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拳拳的父爱之心和精深的教育理念,也能体会到作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要求孩子们严以律己的淳朴家风。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写于戊戌变法后的文章,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蓬勃朝气,将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 本书以《少年中国说》为首、为名,收录侧重于作者之家国情怀、处世治学、人生感悟等方面的篇目,展现梁启超先生激扬恣意的文笔和一脉相承的思想,有助于当代青少年读者树立积极进取的人
本书以从嘉道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中国思想为考察对象,围绕着近代中国人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文明的现代国家而进行的种种思考进行研究。本书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巨著,各卷册利用新材料,阐述新见解;注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动态、立体地考察问题和思想。主题鲜明,构建了研究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基本框架,对
本书将梁启超的32篇经典作品划分为家国类、修身类、教育类、学习类和讲演类五大类,包括《少年中国说》《君子之养成》《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等。
收入本集的作品按其内容分为四卷:卷一收入有关学术评论、学术史随笔、书评之类的文字;卷二收入与作者教学生涯有关的文字;卷三收入有关纪念“五四”的文字;卷四收入作者进入北京城市文化研究领域初期发表的一些文字。本集所收诸文,形式不拘、体裁多样、长短不一,大体是作者在学术书评、教学工作、“五四”研究、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四个方
本书写作于1937年二三月间,五六月间即完稿。七七事变后,作者赴延安,在陕北公学任教,书稿便留在了上海。在张仲实力荐下,书稿于同年12月出版。 作为中国早系统论述鸦片战争以来近代思想运动历史发展的著作之一,书中运用唯物史观,系统论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