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人工林木材解剖和物理特征对木材碳素储存量的影响、不同经营措施(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培育措施)对木材碳素储存量的影响、木材碳素储存量的分形研究、木制品碳素储存周期的评价、木材的绿色保障等研究内容,弥补了我国木材碳素储存研究的不足,为提高木材碳素储存量、定向经营高固碳效果的人工林红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油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茶种子所生产的茶油,是一种性质优良的干性油,具有广泛用途。为了更好地深入开展油茶育种技术研究工作,编者在分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所在团队前期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撰写了此书。
本书共分十九章,分别从自然地理概况、科学考察简史、大型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植被、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社会经济状况、自然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评价、管理建议对草坡物种多样性进行介绍。
中国棕榈藤手册(英文版)
《人工林的生态环境效应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云南桉树引种区为例》从桉树人工林引种这一角度,以云南省21世纪以来,桉树人工林引种面积*多*集中的普洱市澜沧县、西盟县和孟连县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理学、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遥感和GIS技术为支撑,分析土壤质量、植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利用西南桦进行人工造林,可以很快地实现生物量积累、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恢复,对我国当前大规模开展的低产低效林改造具有重要运用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前景。本书以西南桦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并以地带性植被山地雨林和西南桦天然林作对照,使用野外样方调查、室内理化分析和数学统计等方法,从群落学特征、土壤理化性状、群落生物量与初级生产
本研究旨在明确糖基转移酶BpGT14基因在白桦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克隆了白桦GT14基因全长序列和启动子区,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表达模式,获得了pRNAi-GG-BpGT14转基因白桦。结果显示:RNAi白桦茎横截面中木质部面积增加了23%~47%,而韧皮部面积比例无明显变化;木质部中导管面积为对照的1.82~2.16倍,
本书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的一个分册,针对当前森林碳汇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基于全国780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调查资料,估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全组分(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及土壤)碳库现状,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遥感反演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手段,估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及潜力。
本书基于长期野外实地调查、固定样地监测资料与数据,论述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与社会概况,分析了该区域农林景观布局现状,退耕还林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分布与地形地貌、立地条件的关系;并以典型退耕还林流域为研究实例,论述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植被类型的恢复演变特征和抗水蚀能力,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土壤固碳、养分循
《森林遗传学》不仅系统介绍了森林遗传学原理与林木改良方法,同时,还吸收了林木基因组学、林木分子育种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成果。全书共20章,第1章介绍森林遗传学的概念、范畴、历史和重要性,第2~6章概括介绍森林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第7~10章介绍林木的遗传变异和基因保存策略,第11~1
本书以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利用RAPD、ISSR、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对落叶松进行鉴别,分析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开展了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的研究。根据内容分为6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落叶松和分子标记研究的相关进展及开展相关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章介绍了兴安落叶松天然群体形态与ISSR、RAPD遗传多样性研究;第3章介
本书以红松无性系种子园及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红松生长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多性状选择研究,为科学制定以材用与果用为培育目标的遗传改良评价策略、育种亲本的选择、新种质的创制及育种园营建提供了依据;为不同育种区选育和审(认)定了一批优质果、材品种(系);加强了红松的转录组学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研究,揭示
本书收录了海南热带云雾林的大型真菌、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347种,隶属226属、119科。其中,大型真菌有12科27属34种,苔藓有23科31属40种,蕨类植物28科43属56种,种子植物有56科125属217种。热带云雾林附生植物特别丰富,包括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等类群,有31科51属69种。本书还介绍了热带云
本书收录东北森林植物64科168属196种,约占东北森林植物的10%。绝大多数为东北森林野生植物,少量为外来入侵植物和在林区广泛栽培并逸生的植物。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属4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56科140属165种、单子叶植物5科24属27种。本书有植物野外彩色照片400多幅,配有科、种描述;解剖图片1000多幅,配有
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组依托其中“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这一课题编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BR》本书是丛书的一个分册,根据全国780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野外实测数据,对收集到的国内已发表的生物量方程进行赋值,并运用
本书根据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等不同恢复阶段次生林的调查研究数据,主要介绍了亚热带次生林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植物多样性维持机理。建立了亚热带主要树种林木生物量的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比较了次生林的土壤特性差异,分析了土壤养分空间异质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断续分布于我国呼伦贝尔森林-草原过渡带上,对于气候变化和火干扰十分敏感,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书在分析呼伦贝尔沙地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林火干扰条件下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空间格局、树木竞争关系、植物多样性等的变化特征,探
本书总结了近年来笔者对大兴安岭林火与碳循环研究的成果,系统阐述了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时空变化规律,对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论述了火干扰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及火后固碳恢复机制,并对不同防火措施条件下火干扰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价。本书系统地从生态学角度对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区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全新的探
人工林在吸收和固定CO2及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长快、碳汇水平高的树种营造的碳汇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书从优良碳汇树种的评价和选育入手,重点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以碳汇为目标的碳汇树种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以及优良碳汇树种的选育技术;概述了优良碳汇树种的
通过林木多倍体育种综合倍性和杂种优势研究,实现多目标性状遗传改良,是林木新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书汇集了著者在白桦多倍体育种研究方面的心得,对白桦育种研究概况、四倍体白桦的诱导、四倍体白桦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四倍体白桦的开花结实特性、四倍体白桦的基因表达特性、四倍体白桦组培微繁技术研究、施肥处理对四倍体白桦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