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的论文近四十篇,既有探讨大法王寺与汉唐佛教、大法王寺与中日佛教交流、佛教舍利文化等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联系现实的有关佛教胜境保护、发展,当代佛教文化建设,当代佛教艺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等议题,突出了宗教文化艺术研究的特色,并且在深入研究我国佛教文化艺术、深度挖掘宗教文化遗产,促进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注中国宗教的文化战略意义;宗教的时代责任与社会服务;全面研究宗教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邓小平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话语形态;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宗教工作基本经验等。
《千年定光古佛》是为纪念定光佛圆寂一千周年,由海峡两岸定光佛第五届文化节(在台湾举办,由国台办策划)特策划出版的,是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定光古佛的具有资料性价值的读物。定光古佛信仰在闽台客家与非客家中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是两岸客家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是海峡两岸“五缘”的非物质文化情缘的见证,对于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
本书共八部分,内容包括:宗教与社区的关系、社区建设、儿童、青少年与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社区建设、宗教与慈善、公益事业、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和社区、发展与能力建设、城市和乡郊宗教团体的角色。
本书收录了《明清以来绩溪县竹里信仰空间的建构与民众祭祀生活》,《村落空间与民间信仰——明清山东东阿县苫山村的民间信仰》,《祭祀空间与地域社会——雷州雷祖祠及其周边乡村的灵物、神庙与祠堂》等文章。
本书通过对贵州省瓮安县的一个社区一一草塘宗教市场的田野调查,从宗教供给面(各种宗教组织和宗教人物)入手,探讨各个历史时期草塘宗教的兴衰原因,系统而详尽地呈现各类型宗教组织和人物的多样化宗教经营手段。本书对中国宗教信徒的“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宗教市场论对中国宗教问题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但以“弥散型宗教
由陶明选所著的《明清以来徽州信仰与民众日常生活研究》是在前人相关成果基础之上,利用丰富的徽州文书和其他文献资料,多侧面解读徽州民间信仰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全书不仅细致考辨了徽州张王、太子及相关诸神的源流,分析宗族对待内神与外神的态度,而且独辟蹊径,从会社、戏剧和建筑等角度透视徽州纷杂的民间信仰现
《怒江傈僳族内地会研究》为《高校学术经典文库》之一。20世纪初,中国内地会进入云南傈僳族地区活动。传教士创制傈僳文字,翻译傈僳文《圣经》,通过教授文字,吸引傈僳族信奉基督教。同时,大力培养傈僳族本土传道人,借助他们接触民众,传播基督教。信徒人数增长迅速,形成信教的群众运动,傈僳族教会得以建立并快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丛书:明清鼓山曹洞宗文献研究》明清时期鼓山禅宗文献,以永觉元贤、为霖道霈为代表的鼓山法系,在明清佛教史上极具研究价值。由于鼓山涌泉寺从明清以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未遭受严重破坏,从而保存了很多明末清初刊刻的曹洞宗文献及其他佛教文献,有的文献未被传世大藏经收录,本身即可归入善本之列,不少文献在国
《哲学文库:宗密思想综合研究》分七章,全方位地综合研究唐代佛教思想家圭峰宗密的哲学思想,即依十种史料对宗密的事迹、著述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史学的观点叙述宗密所处中唐时代的思想背景及其与士大夫交往的情况;以翔实的学术资料阐述宗密哲学思想中“三教会通”和“教禅一致”两大组成部分;重点从华严哲学、荷泽禅以及《圆觉经》、
本书用饱含禅意的语言,阐释了世俗社会的纷繁世事,勘破纷扰表象,旨在引导人们该如何享有戒除贪念、懂得惜福、学会感恩的心态,做一个顺其自然、乐观豁达、自在随缘的人。全书收纳了很多富有深意的禅理故事和生活哲理故事,让读者在阅读中体悟“不贪心”的生命真谛。同时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应秉持什么样的心态,
“神权政治,殆与埃及古史相终始”。(摩勒)在古埃及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荷鲁斯、普塔赫、拉、奥西里斯、阿蒙、阿吞等神均在不同时期影响过埃及的政治,在埃及的政治演进过程中同样也留下了这些神的深刻印迹。《古代埃及宗教与政治关系研究》从古埃及宗教的特点、宗教的国家化与埃及政治之统一、普塔赫与埃及古王国初期之政治、拉与埃及古王国后
本书张义尚先生小时因为生病难治而开始寻求存活的方法。他先学武功,继而修习道家丹道,然后是自学中医;治好病后也没有停止学习和探索与健康、养生、修炼有关的内容。《禅密薪传》就是他在道家丹道有成之后,修习禅宗与密宗工夫时根据自己的感悟有选择的一些摘抄与记录,对于修习与研究丹道、禅法、密法的人来说,其价值是不言而喻。
《方立天文集·第7卷:中国佛教文化》在总结中国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元素、内外联系、演变根源和内在特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佛教文化诸多元素的丰富内涵,如对佛教缘起、平等、慈悲理念,人生理想理论,伦理思想,心性学说,生态哲学等多有论述。《方立天文集·第7卷:中国佛教文化》还初步探究了中国华严宗佛教哲学理论架构和范畴体系,此外
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的重大发展,是当代大乘佛教的重镇。《方立天文集·第1卷:中国佛教》结集近60篇文章,大体上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列,以展现中国佛教的丰富内涵。书中系统论述了佛教的历史演变、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以及佛教特质和历史经验;总结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尤其是对禅宗多有考辩;阐述了弥勒信仰在中国的流传和弥陀净
隋唐时期佛教宗派林立,盛极一时,可谓中国佛教最富创造力的巅峰时期。方立天编著的《法藏与》着重论述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的生平、创宗活动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法界缘起论的基本学说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对法藏为武则天讲经所撰的《华严金师子章》作了校释、今译和评述,以助于加深对法藏华严宗义理的具体理解。《法藏与》中还附录有关法藏与《
《方立天文集·第6卷: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是对佛教文化中国化的探讨,全书一方面介绍中国佛教的历史演变、各类典籍、基本教义、制度仪轨、寺院殿堂、名胜古迹等;另一方面论述佛教与中国政治理念、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具体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和对外影响。又结集相关论文十四篇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方立天文集·第5卷: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套装上下册)》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出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
《方立天文集·第2卷:魏晋南北朝佛教》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
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佛教逻辑与中国文化(代序);佛教逻辑的产生;佛教逻辑论式的发展;佛教逻辑应成论式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