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时日禁忌考察道教信仰观念,理解道教信仰者和普通民众对时间的体验与对凶吉的观念;通过发掘道教时日禁忌的基本情况,系统展示时日禁忌在中华择日文化中的重大影响。具体而言,本书选取了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早期正一道、太平道、早期金丹派、上清派、灵宝派、全真派等,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发掘了各道派时日禁忌的异同、时日禁忌与道
明代中期重新传入的天主教,由于与早期全球化紧密联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与佛教、道教不同的文化意义。不仅展现了中国卷入世界体系的特点,而且反映了中国社会应对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方式。本书尝试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中西档案文献,对清代前期中国天主教信仰世界进行深度考察,涉及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社会网络、性别意识、书
中国道教写本经藏的研究是道教文献研究在目录学、校勘学之后,于写本学中继续开拓的一个新领域。本书研究了中国古代道教写本经藏的历史发展阶段,道教写经人物,道教写经写本的载体、字体、行款、色彩、规格,以及社会功用和价值等,认为中国古代道教写经作为中国古籍写本的组成部分,经历了中国古籍写本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都
《中国佛学》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其宗旨是以展现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本刊以汉传佛教教史、义理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研究综述、动态等。
本书是2019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庐山论坛的学术论文集。此次论坛主题为佛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分论题包括佛教圆融观与文明互鉴佛教慈悲观与文化自信佛教缘起观与人文庐山佛教与企业家经营智慧四个方面。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学者紧跟时代发展,挖掘佛教文化中所包含的圆融、慈悲、包容、宽忍等思想,探讨了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郑州城隍庙历史悠久,延续使用至今。郑州城隍庙全称是“郑州城隍灵佑侯庙”,是目前河南保存最完整、规模**的古建筑群。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初年,清代重修。主要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寝宫等,全部殿堂均为琉璃瓦覆顶,造型精致,结构紧凑。本书对城隍庙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对城隍庙各部分以及碑刻进行了图文结合的描述,使人们对郑州
本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尤其从集体记忆的路径,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马萨达神话与现代以色列集体记忆的塑造。作为表征国族的视觉形象与政治隐喻,马萨达神话在20世纪的兴起及演变历程,折射出“自然国族化”和“国族自然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马萨达神话成为犹太民族主义者借助传统象征资源塑造集体记忆、
本书文本考证部分详细考证了《大乘起信论》的核心观点三大的思想渊源,尝试复原了唐本《妙觉塔记》的原貌,重新考察了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的《大乘玄论》的作者问题;义理分析部分分别对地论学派内部的壁垒之见及对师承正统的竞争意识,法宝的一乘和判教思想,法藏在判教系统内对诸教种性问题的思考,慧均五种佛性思想的源流,北周武帝与净影慧远
本书以现代美学为立场顾眄古老的神话,以神话美学的视点探究艺术,构建神话、美学和艺术的“浑融体”。全书力图从神话世界的构成、神话感知的方式以及神话表达等方面构建神话美学的理论框架。同时,从神话源头寻觅艺术生产的基因和密码,激活艺术生产的活性,以使读者对世界和人类的秘密保持敏感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闻一多讲文化史》选录了闻一多先生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研究论文、散文杂论、文学评论、演讲稿等,是一本对中国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合集。该书收录了《道教的精神》《建筑的美术》《敬告落伍的诗家》等文章。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理论前沿、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区域聚焦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辑为第四辑,共收录21篇文章,对近年来道教的学术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综述,载录了重要学术会议的内容辑录,选录了对中国本土宗
本书从跨学科视域考察明清期间(1582—1911年)传教士在华的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研究这个时期传教士在华的社会文化语境、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全书分为三部分共12章,重点研究了40余部传教士经典科技译著及译者,探讨和揭示了传教士在华科技文献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这对于
本书详尽介绍了特洛伊战争的全部始末。不和女神大闹神界婚宴,引发了金苹果审判。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王子带走斯巴达王后海伦,引起了希腊联军和特洛伊的战争。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希腊联军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10年之久,阿喀琉斯、赫克托尔等双方主要将领前后战死,众神多次干预战争,甚至引发人神混战。最后,希腊联军中的奥德修斯
《道教学刊》为集刊,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道教学术前沿。每辑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本辑包括《遵道而得路——法国学者傅飞岚教授访谈》《关中地区新发现的两通元代全真教碑石》《镜像关系的经典——<佛说罪福报应经>和<
张汝钊,中国近代杰出女诗人、社会活动家,最后皈依佛门,成为近代中国天台宗一大名僧。曾因出版《绿天簃诗词集》,名震文坛。何建明在20世纪末撰文评说张汝钊“的确称得上是近代中国佛学史上的一位硕学宏儒”。《般若花》收录的是张汝钊1928~1935年关于佛学思考的作品;《烟水集》收录的是1935~1953年的作品。这些作品体裁
本书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充分利用相关出土文物研究成果和海内外研究信息,将4~6世纪佛教中国化与民族大融合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特别是将十六国和北朝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代,全方位梳理了十六国北朝时期佛教、少数民族与中夏文化、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呈现了民族融合、文化融汇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认为中国化的
太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佛教领袖,佛教改革的倡导告与实践者。他以爱国爱教的信念、勇于革新的精神、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广阔包容的胸怀,致力于推动近代中图佛教“数理、教制、教产”三大改革,提出了“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思想理念,并不遗余力地创办学校、二培养僧才、广传佛法,对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辑再次推出“
广东简称“粤”,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由于自然的及历史的种种因素,广东境内又被分成几个独立的区域,即广府、客家、潮汕和以高州、茂名、湛江一带为中心的粤西地区。作者以上述四个区域为单位,分别梳理与探讨广东民间信仰文化的历史之流、广东民间信仰文化的主要神祇、广东民间信仰文化的主要特点和广东民间信仰文化的社会历史作用与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并融入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本书将以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为中心,考察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双向互动——即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和中国社会的佛教化过程。本文不拟对学理佛教作思想史的梳理,重心在于考察作为信仰的佛教是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走向世俗社会,并对民众心理、社会生活习俗产生影响的。本
《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包括“汉传佛教——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6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6期。《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