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明前期政治生态与士大夫主体意识。分析明前期政治制度和权力体系生成确立与发展演变的动态轨迹,解读明前期士大夫的自我认同和主体意识。“明前期”作为本研究的时间界定,大致始于元明之际,止于“南宫复辟”。全书重点解析明前期百年历史中士大夫主导的政治变革,探究诸多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背后的理学文化动因。
本书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所举办的“权力与秩序:帝制中国的社会治理”系列学术讲座的讲稿结集。全书收录阎步克、包伟民、张剑光、侯旭东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的讲座报告,分为三个专题:“帝制体系之方向认知”,主要从官制、经济与社会三个方向讨论帝制下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社会架构之运行机制”,讨论帝制“国家”是如何运行的,
本书立足于文物考古材料,同时结合汉藏文文献材料,从文物考古视角对明朝经略西藏主题进行综合研究,主要涉及明朝治藏的政治与宗教策略、物质文化策略、思想观念策略以及内政与外交中的相关治藏举措等内容。本书将明朝的上述治藏策略概括为“以文治边”策略,即主要通过制度、物质及思想观念等“文化”策略来影响和牵引西藏形成对明朝的认同和归
“嘉靖大倭寇”的起因与海外贸易关系密切。16世纪中叶的明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转变,经济发展显著,其成因较为复杂。本书从“嘉靖大倭寇”最早发生的江南区域入手,从探究“嘉靖大倭寇”如何被记忆,以及这个记忆又是如何被传播的视角,去探讨处于学术争论中的“嘉靖大倭寇”问题。“嘉靖大倭寇”是明代的一件特殊事件,应该将其独立而非归类
乡里制度史研究主要有两个切入点:一是王朝国家的乡里控制制度,着眼于国家对于乡村地区的控制,重点放在乡里制度的内涵、结构与实施、变化方面;二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度”,亦即乡村社会内在的秩序与组织。本书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揭示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治两种制度与传统在历史过程中的矛盾、结合及其互动关系。在王朝国家的乡里制度
本书是研究明清科举制度与文治关系的一本专著。书中系统梳理了科举制度程式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明清科举制度与文风养成、士林好尚、官场生态等方面的关系,在总结晚清科举所遇困境与变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选官制度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提升的观点。
本书在收集和充分掌握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唐宋时期的官吏选任、考课、监察、审计、勾检、俸禄、迁转、回避、任期、致仕、丁忧、休假、赠官、赐谥、叙封、勋、散、爵等方面的制度以及对以法治吏进行了研究。对这些制度之间的渊源情况、基本内涵、发展变化和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与其他历史时期相关制度进
3-5世纪的魏晋精英,以多样化的历史书写实践活动,构筑了独具特质的政治文化。本书自这一主体的登场、全盛与流亡阶段,择取“献帝三书”、《续汉书?百官志》和《劝伐河北书》三组关键文本,分别从时代之史、制度之史和异族之史的维度,对上述历史现象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考察。各章多着力于文本面貌、结构与语境的复原,以新的问题意识唤起陈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中国近四百年的分裂,但实现文化、心理认同上的真正统合,是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元初“中州士大夫”与南北文化统合》的研究取径跨越文、史,提出“中州士大夫”概念,揭示了北方在唐以后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曾经存在的主动性,基本厘清了从金朝中期到元朝中期,汉地北方、南方文化统绪流变的基本线索,分析了南北士人精英
本书以南宋时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学交流、人际交往为中心议题,讨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人际关系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全书主题分作三编,“议题编”两篇文章讨论南宋政局与社会文化之关系,“研究编”六篇文章,以楼钥、刘宰等为例讨论士人文化互动与人际网络的构建,“评述编”是作者对近年来宋代政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