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歌、林那北、海男、王祥夫、郑彦英、葛水平、艾伟、关仁山、冯秋子、徐小斌,他们用写小说、诗歌的钢笔圈下大片江山后,用水墨颜料再次打开了创作的大门。或用毛笔渲染收藏史,或用油彩涂抹流逝的光阴,或用漆画给屋角的植物造像……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岁月的花朵》随想式的心灵独白,是对人生与光阴的静心感悟;匠心的画作,是邂逅另一种生活方式后的倾心表白。
他们用文字守护心灵的一方净土,用色彩记录每一处生活的哲学。人生永远隐藏着精彩,请不妨想象另一种可能。
序:摘下《岁月的花朵》/陶文瑜
楔子
也算收藏
姜师傅(上)
姜师傅(下)
一番道理
捡漏(上)
捡漏(下)
吃药
美玉
珠子的故事
许明农
补丁与竹篮
芸香炉和裁纸刀
小玩意儿
香港的苏式生活
尾声
后记:荆歌快放下毛笔/麦家
《岁月的花朵》:
也许毕飞宇说得还有点儿道理,我似乎从小就有着收藏的癖好。当然,那个时代,我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收藏古物对人们来说,非但不可成为一种有益的爱好,反而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那时候的口号是“打倒封资修”,是要“破四旧”。几千年来,老祖宗创造和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和文物,都在砸烂之列。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在文明世界看来,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具体而微,是最为宝贝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是人类的共识。由此可见,文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神圣和重要。但是,居然,一个国家,会把自己光辉灿烂的过去,把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珍贵文物,主动而肆意地毁坏,那是多么可怕的噩梦啊!所以说我小时候,只有收藏一些邮票的可能。新中国发行的邮票,当然不是“四旧”。那时候好像不时兴集新票的。所有的邮票,都是从实寄封上剪下来的。剪下来之后,泡在水里,让邮票和信封纸分离,然后,反贴在玻璃上。等它干了,就会自动掉下来。
一张张夹在书里,内心是很有富足感的。
另外还收藏糖纸和烟标。收集烟标很有意思,那时候,周围抽烟的人。我都讨好他们,跟他们约好了,烟抽完了,就把烟壳给我。一直盼望着他们将20支烟一口就抽掉呀!有时候,被我逼得急了,他们只能把烟倒出来,包在纸包里,然后把烟盒给我。其实这种收藏,今天想来,根本不是收藏,只是一种很原始的占有欲吧。
当然,收藏这种行为,说到底,许多时候确实也真的是占有欲使然。拥有的东西,不想失去。没有的,则想方设法要弄到。而且没有止境,没有满足的时候。
后来,又收藏旅游门票。凡是到什么地方玩,那个门票是一定要带回家的。甚至在买门票的时候,就有一种喜悦。好像游览一个地方,买一张那里的门票,本身就是一种玩乐,一种享受。以至于,有时候,在某些个免费的地方,不需要买门票,没有门票,反倒会觉得有一点儿失落。人有时候真的是会犯贱啊!说起这个,让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事。听说某人专门收集各种筷架。因此赴饭局就有了格外的热情。
每到一个饭局上,眼睛首先盯住的,就是架筷子的那个东西。如果东西可爱、别致,那么这顿饭就吃得特别开心。席散的时候,顺走一个筷架,一服务员通常也不会注意到。如果你把一只碗偷偷拿走了,目标就有点大。发展到后来,似乎参加饭局,不是为了享受美食,不是为了会友聊天,目的只有一个,只为那一个精美别致的筷架。一到餐厅,刚一坐下,就把此物取了,装进口袋,饭也不吃,就赶赴下一个饭局了。
在正式收藏古董文玩之前,我还收集过一阵子筷套。筷套虽然也是筷架一类的东西,甚至还不如筷架,因为筷架至少有各种不同的材质,陶瓷的、木头的、金属的、镀金的,还有玻璃的、水晶的,等等。工艺也是五花八门。而筷套呢,再讲究的也就是彩印。
但是,我收的许多筷套,却是有点儿文化含量的。因为自己写小说的缘故,就经常和一些作家同行吃饭。
许多作家,不管是很有名的,还是稍有名的,或是无名的,都让他们在筷套上签个名。然后我写上日期。
后来我还听从了叶兆言的建议,把筷套拆开,让纸的面积更大,除了签名,还让服务员把这顿饭的主要菜单抄写在上面。这样确实是有点意思。但是,这也有个问题。一来,人家餐厅服务员很忙,要来为你做这个事,总是不太情愿。确实也抽不出空。这样的话,这顿饭吃得也就不太安稳了。似乎老有一件事没有做。一直翘首等服务员来,等她有空,再三请求她把菜单抄写下来。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也是给别人添堵。一起进餐的人,都觉得不太安生,你不吃菜喝酒,老惦记着这么个破事,这是哪儿跟哪儿呀!而被要求签名的人,也有些嫌烦。黄蓓佳虽然每次也都接过笔签名,但每次都嗔怪道:“荆歌你烦不烦呀!”于是后来这项可笑的收藏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偃旗息鼓了。现在这批东西放在了什么地方,我似乎也早已忘记了。以后找到了就把它们捐给现代文学馆吧。可以让以后的人通过这些了解一下,当年的那些作家们,经常是谁谁谁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又吃了些什么。不过还真别说没有一点儿意义,若从文学史的角度讲,倒还是有点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