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晓风残月柳永传》里,作者考辩古今,梳理柳永的事迹行实;引证古典,寻觅柳永感情生活的痕迹。作者大量查阅宋代史料,遍览正史、稗钞、刊集,将柳永的事迹与宋代官制典章制度紧密联系,特别是将柳永不同时期的词作贯穿始终,不仅使读者清晰地看到柳永的生命轨迹,也真切地显现了柳永的情感经历。
作者以严谨考证、合理想象与老到的文学笔法,展现柳永曲折坎坷的人生历程,真实生动地塑造了这个既是浪漫风流才子又是勤政爱民好官的形象,并且准确充分地评析了他对宋词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
文史专家陶文鹏
宋人王灼在其《碧鸡漫志卷二》中引诗评价柳永: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作者以生动的文笔、扎实的考证、缜密的思辨,为我们铺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长卷,让历来争议颇多的柳永在画卷上尽展其卓越才华。而我们,也得以在这幅长卷上识其人、识其史、识其词,尽享阅读的愉悦。
文学专家程步涛
到宋代文学研究的道儿上来的,没承想却在柳永身上花的时间最多。这次写柳永,是将近三十年来柳永研究的集成与终结,也是必然中遇到的偶然。我的学术生涯到了该打烊的时候了,《柳永别传》就是打烊之前计划修订的著作之一。恰在这个当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委员兼文史组专家何西来君,听说我写柳永有年,便决然鹗荐。谁知当此书写成之时,他却遽归道山,今又恰值清明,愿将此书奉献泉台,略表对这位早相知却不相识的朋友的感念!
但这次写柳永却与以往不同,它是文学传记,要求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必须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准则,不仅要求真,而且要求活。坦诚地说,要写出真柳永,我不用花更多的精力,只须调动我以往的研究成果就行了;而要写出活柳永,却等于第二次创作,对我来说还是个尝试。
尽管是尝试,却未敢浅尝辄止。恰恰相反,倒是全身心投入的。仅耗费时日竟是写学术著作的数倍,三年三易其稿,小改更不计其数。至于梦寐以求的甘苦,是久耕纸田的人都深知的。连汤显祖写《牡丹亭》写到赏春香还是你当年旧罗裙时,跑到柴房里抱头痛哭的感情,我在写到柳永为结发妻送葬时,也体味到了。
感情归感情,写作之初却是要理性思考、通盘考虑的。首先是将柳永放在宋代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中去,让他在那个坏境中活动。也将读者引领到那个坏境中,去观察体味柳永的立身行事及其词作的内容与韵味。我总觉得当代文化界的柳永热热得过了头,热到六七十度甚至八九十度,企图像凤凰涅槃一样,让柳永在烈火中重生。其实那是心造的当代的新柳永,只不过与宋代的柳永重名重姓罢了。宋代的柳永已经被热死了、烧焦了,实在到了应该大声疾呼回归历史的时候了。
当然,回归历史并不是回归到宋人对柳永的评价与记载上去,而是在众多记载中辨伪存真,用现代精神去审视,重新为柳永在历史上与文学史上定位。在我看来,柳永就是忠君爱民、勤政倔强的循吏与少隽不羁、倜傥风流的才子,二者又在民胞物与中统一起来,并在宋代的文化氛围中,成为宋词的开山手,为宋词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要让这样一个柳永活起来,就必须在真实记载中,去寻找引爆柳永性格与立身行事的火花。大事不虚,也要进入艺术创作,因为学术著作重视的是结论,而文学传记重视的是过程。譬如柳永的应试与改官,不能仅满足于何年改官,改为何官,必须有人物描写与对话,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在听你讲故事中,亲自看到这第一次跳龙门与第二次跳龙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第二次跳龙门比第一次跳龙门还难。但因为现在距宋代已经相当遥远了,谁也没有经过这两次跳龙门,尤其是年轻读者,难免有一种时代的隔膜,还是看不懂甚至不相信。这时候,就需要用资料来说话了,但又不能单摆资料,而是将这些资料变成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去听,力避托尔斯泰式的说教。即使小事不拘也应该如此。如余杭巡视、陵台除暴、姑苏筑堤、成都建学、华阴锄恶,凡此等等,都有历史事实依据,均可稽查。
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一个回归历史的问题。这个回归,不是回归到之乎者也中去,而是要有历史的质感。其实在宋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已经不是满口之乎者也了,而是宋代式的口语化,只要翻翻《朱子语类》就可略知一二,那是朱熹的弟子将他与门人之间的问答记录下来的,成书过程和《论语》相同。可到了官场或其他场合就不同了,尤其是人物语言,君臣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丈夫与妻妾之间,要让读者看了的确是宋代人在说话,而不是现代人。这些在人物的相互称呼上,尤显出其特色,如官家罪臣微臣贱妾奴家等等,所以宁肯加上必要的注释,而不去你我他地乱用。总之,是要回归到宋代的语境中去,让读者去领略宋人的谈吐风情。在描写语言上,力求诗的简约、隽永与韵味,绝不做大块文章,剥夺读者的想象空间。至于作者的叙述语言,则崇尚并努力学习巴尔扎克与曹雪芹式的笨拙,绝不与人物争席。
如上诸端,是我尽力在追求的,至于究竟是破茧成蝶,还是破蛹成虫,不得而知,只好让读者评头品足了。不然,我是不是还像那个寿陵少年,学国步未成,反落得个匍匐而归的下场,那就只好贻笑大方了。若笑之亦不足,则覆瓿或掷之可也。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有两位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朋友,一位是这套丛书、文史组专家、我的老友陶文鹏君,另一位是我早已闻其名至今却不相识的文学组作家程步涛君。他们耗费了不少时日阅读全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至于本书责编,则花的精力尤多。在此一并致谢!
简雪庵2014年11月初稿,2015中秋前夕二稿,
2016年清明日结稿于西北大学蜗居轩
简雪庵,本名薛瑞生,男,1937年生,陕西蒲城县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终身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有专著《红楼采珠》《乐章集校注》《东坡词编年笺证》《诚斋诗集笺证》《柳永别传》等十余部,论文百余篇,获省部级奖四项。
前言
引言
第一章/少年时期(9871000)
第二章/婚娶、远游与发妻之死(10011005)
第三章/浪漫岁月与科场挫折(上)(10061019)
第四章/浪漫岁月与科场挫折(下)(10201033)
第五章/登科与选人仕履(10341037)
第六章/改官与仕宦的顶峰(10381042)
第七章/久沉下僚的悲剧(上)(10421045)
第八章/久沉下僚的悲剧(下)(10451056)
第九章/最后的岁月及其归宿
尾声
附录一/柳永有关事迹考辨
附录二/柳永年表
附录三/参考文献
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