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伟大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指挥者。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认真借鉴了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军事家的经验。毛泽东对古今军事将领多有评述。
《毛泽东看八大名将》我们选择了孙膑、周瑜、吕蒙、司马懿、关羽、张飞、韦睿、岳飞等八位古代名将分别予以介绍。毛泽东对古今名将的评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对这些古今名将的分析评价,加以借鉴,对建设革命化、现代化、信息化的人民军队,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缅怀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及广大革命者,我们编写了《毛泽东看八大帝王》、《毛泽东看八大谋臣》、《毛泽东看八大名将》三本书,共收入毛泽东对古代24位人物的评论。
每本书中的八个人物都是在某个领域成就非凡,声名赫赫。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有极丰富的革命经历和过人的智慧,又博览群书,尤其喜读历史书籍。浩如烟海的“二十四史”,他读过多遍,卷帙浩繁的《资治通鉴》,他读过17遍,野史、方志,他也广泛涉猎。其阅读范围之广,恐为一般史学家所不及。他读书时有个习惯,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往往边读、边圈点、边批注,写下很多精辟的批语,其中不少都是评论历史人物的。在他的文章、诗词、谈话中,也随时谈及不少历史人物。所以,在他一生的言论里,对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许多人物,都有独特的评述和精辟的见解。我们选取的毛泽东对24位人物的点评,不过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作为一位革命家,毛泽东读史,是要“以史为鉴”,为了解决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现实问题,所以,相当多的情况是举例子、打比方,有的是只言片语,却含义深刻,发人深省,是我们理解毛泽东读史的一把钥匙。
我们选取的人物,无疑都是英雄人物,他们在所处的历史时代,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性。我们的写法是,每篇分若干部分,题目及各部分标题,都以毛泽东的评论来标示,每一部分把被评者传记相关部分用毛泽东的评述来统率。这样眉目清晰,观点鲜明,毛泽东对某人的看法,一目了然。
第二,知识性。本书除了文字部分以外,还编配了一定数量的被评者肖像、画像、墨迹和有关文物古迹,以及相关的毛泽东的照片、墨迹等,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第三,可读性。本书是一本普及读物,文字浅显,通俗易懂,特别注意了趣味性,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撰写本书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台海出版社以及吕奇伟、石永青先生等的大力支持,参考了相关的研究著作,在此一并致谢。
毕桂发
2010.9.7于河南大学
毕桂发,男,中共党员,1939年2月生于河南兰考一个农民家庭,1963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文艺学和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教育与研究,著有《唐文选》、《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毛泽东评阅古典诗词鉴赏词典》、《写作技巧词典》、《文学原理教程》、《精选历代诗话评释》、《毛泽东评说书系》等十余部著作、论文数十篇。
有一次阖庐问孙武:分给战士土地,战士就都照顾自己的家庭,军队就失去了战斗力。那就只有坚守不出。如果敌人攻打我的小城镇,禁止百姓出城打柴,堵塞我军交通要道,等待我城中空虚,应该怎么办?
孙武回答:敌人深入我国国都,大多背对城镇,士兵以军队为家,专心记着不要轻易出击。我们的军队在自己的国土,安心而怀着求生的希望。摆好阵势,则不坚固,出击则不能取胜,应当集合部队,积蓄粮食和布匹,保城备险,派遣轻便部队断绝敌人运粮的道路。敌军挑战而得不到回应,转运粮草又不能到达,到田野里抢掠又得不到什么,三军就要受困挨饿,因而引诱敌人,可以获得成功。如果和敌人野战,就必须根据地势依险设伏;无险可依,就靠天气,阴天昏暗,大雾迷漫,出其不意,袭其懈怠,可以成功。
阖庐问孙武:我军到了敌人占领区较浅的地方,才进入敌军防区,士兵都想回家,难进易退,又没有背靠险阻地势,三军十分害怕,大将要前进,士兵要后退,上下不同心。敌人坚守城垒,他们的战车战马很整齐,有的在前面挡我军去路,有的在后面袭击我军,又该怎么办呢?
孙武回答:我军到了敌人占领区较浅的地方,士兵战斗力还不集中,以快速深入敌境为重要,不要因小的战斗而拖延,不要靠近敌人的名城,不要走敌人走的大路,设置疑惑,表示即将退去,于是选拔精锐骑兵、钳马衔枚先进入敌占区,抢夺敌人的牛马等六畜。大军看见获得战果,前进便不害怕了。再命我军的精锐部队,秘密地埋伏起来。敌人如果来攻,坚决打击,不要犹豫;如果敌人不来攻,就放弃这个机会撤兵而去。
阖庐问孙武:敌我争夺战略要地,敌人先抢占了,据险保持有利地位,挑选精锐士兵,或出击或坚守,防备我军出其不意的攻击,应该怎么办呢?
孙武回答:争地的方法,退让的一方可以得到,争夺的一方一定失掉。敌人得到有利地势,千万不要攻击。引领部队撤退,竖立旗帜,敲响战鼓,投其所好,拖着树枝扬起尘土,迷惑敌人耳目。分出我军一部分精锐部队,秘密地埋伏起来。敌人必然出来救援,敌人要抢夺的我军就给他;敌人放弃的我军就要。这是争先的办法。如果我军先到而敌军用这种办法,那就选拔我军的精锐士兵,固守阵地,轻兵追击敌人,分别埋伏在险要地段。敌人如果回来战斗,伏兵从旁边杀出。这是夺取全胜的办法。
阖庐问孙武:如果我军出境,驻扎在敌人占领区,大批敌军忽然冲来,把我军团团包围。我军想突围出去,则四塞不通。我想激励士兵,使他们拼命突围,应该怎么办呢?
孙武回答:这时应深沟高垒,让敌人看到我军有防备;应该暂时安静不要行动,以隐藏我军的意图。再号令三军,说明情况是不得已。然后杀牛焚车,让士兵饱食一顿。接着便把剩余粮食全部烧掉,填平井灶;人人割发弃冠,断绝生还的念头。再使加固铠甲,磨利锋刃,齐心合力,攻敌侧翼。此时战鼓齐鸣,杀声震天,敌人闻声丧胆,不知如何抵抗。我军用精锐士兵,快速攻击后方,必能突围。这就是失误而求生的方法。
阖庐问孙武:如果我军围困敌人,那么又该怎么办呢?
孙武回答:敌人在山谷险峻之处,难以逾越,这叫做“穷寇”。攻击它的方法是:隐蔽我军的士兵和营房,让开一条能走的路。敌人求生逃走,必无斗志,因而在半路加以袭击,敌人虽多必被打败。
阖庐问孙武:我军陷入被包围的境地,前有强敌,后有险阻,敌人又断绝我军粮道,迫使我军逃走,敌军又鼓噪不进,来观察我军的战斗力,那又该怎么办呢?
孙武回答:包围最好的办法,一定要堵上缺口,表示我军哪里也不去,就以军营为家,万众一心,三军合力,几天不吃饭,见不到烟火,故意造成混乱软弱的假象。敌人见我军这种情形,必然放松戒备。鼓励士兵,让他们愤怒起来,埋伏优良部队,从左右险阻之处,击鼓冲出。敌人如果阻挡,快速攻击,迅速突围,前面冲开一条道路,后面加以拓展,左右互为掎角。
阖庐问孙武:敌人被我军包围,埋伏而又很有谋略,表面看对我军有利,围绕我军的旗帜,好像很混乱,不知道向哪里去,怎么办?
孙武回答:让一千人挥舞旗帜,分别堵塞要道,用轻捷的士兵挑战,列好阵势而不要发起攻击,交战而不退却,这是挫败敌人突围的办法。
这些问对,充分显示了孙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表现出一个军事家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
阖庐知道了孙武的才干,后来就任命他为将军,向西击破强大的楚国,并进入楚国的郢都;北面威慑齐国和晋国,扬名诸侯。在这些事情上,孙武可是出了大力啊!
孙武的卓越战功,现存的史书记载并不详细。大致是这样的:
周敬王八年(前512),孙武参加指挥了吴伐徐国和钟吾国的战争。徐国为西周初年徐戎所建,以今安徽泗县为中心,周穆王时率九夷抗周,攻自黄河南岸。周宣王时一度被周天子打败,这次被吴国一举击灭。徐国和钟吾国都是楚国的卫国,消灭了这两个小国,就等于剪掉了楚国的羽翼,为吴国下一步伐楚扫清了道路。
周敬王八年(前512),孙武被阖庐任命为将,指挥吴国军队,于周敬王十四年(前505)攻入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打败越王勾践;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孙武在齐国的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重创齐军;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吴王约定晋定公等诸侯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孙武在吴国活动的30年间,为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