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发展评论(第四辑)》文集主要来源于基地课题及其他相关专题研究。根据研究主题,集中关注了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内容包括产业与经济、企业与管理、“三农”问题、文化与教育等栏目。文集中研究报告和文字均独立成稿,资料丰富,内容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学术与实践参考价值。
林岚涛,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导师,兼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理事。研究专长为市场营销管理、广告、市场经济中的房地产经济、行业市场竞争等问题。
主持研究教育部课题“贵州医药企业战略发展问题研究”;主持研究贵州省自科基金项目“行业市场营销的规范研究”;主持研究国家社科课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研”等。
长期担任贵州电视台经济部特约嘉宾,自2000年起参与《旋风报道》、《经济时空》、《西部大开发》、《论道》等栏目的话题评论。自2005年起个人在《贵州都市报》开设“经济时评”专栏,2007年改名为“林岚涛专栏”。同年在《贵州都市报》开设“房地产市场专栏”。
产业与经济
“女性回家”与家庭福利变化分析
智力劳动的投入产出分析
贵州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政策导向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特征分析
贵州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DEA的贵州省制造业技术效率分析
“营改增”对通信企业影响的博弈分析
企业与管理
改善融资环境,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贵阳市小微企业融资与创业环境的调查分析
贵州省遵义市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调查
电力企业标准化后勤管理研究
新旧会计准则中商誉的会计处理比较分析
欠发达地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企业家精神对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影响
特斯拉创新营销案例解读
公共政策视域下我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思考
“三农”问题
沃尔评分法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流动人口社会化服务管理对策研究
西部山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贵州施秉县为例
铜仁市土地流转改革报告——以茶产业为样本
基于组合评价法分析的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研究
文化与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培养方案设计探索——以贵州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国际方向)为例
基于“可雇佣性技能”培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创业教育的美国特点与我国的发展
贵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方向探讨
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的节约对策思考
贵州省委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讨
文化重构的未来——来自于佛学的借鉴
《喀斯特地区发展评论(第四辑)》:
(七)探索和开创贵州新型城镇化道路,做到集约发展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和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及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为突破点,增强城镇运行的包容性、协调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在继续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破除人口流动障碍,在推进户籍登记制度改革基础上,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以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促进人口向城镇和园区的合理集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加快推动城镇及其邻近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城镇作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节点作用,探索建立贵州农民和农村非农产业向中心镇及其临近社区集中的推进机制,以增强城镇及其邻近地区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改革用地管理制度,优化贵州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依法及时提供产业园、重点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征地程序和征地补偿机制。创新社会保障机制体制,健全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全覆盖,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城乡衔接制度,使城乡流动人员能够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公务服务;探索和健全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使农民工能够通过制度供给和自身努力实现城镇落户,推动人口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
(八)优化产业投资环境,改善贵州现代产业发展的环境
按照超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类交通运输体系,营造高效便捷的交通条件,保障出省路网体系畅通,并积极融入全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路网,同时加快贵阳国际机场扩容改建(三期)和州(市)支线机场建设,促进铁路、机场、公路互补发展,形成铁路、公路、机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运输网络内部各种方式的衔接协调和运行效益。联手推动市场化,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消除地区间市场的有形壁垒,积极清理不利于市场自由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逐步消除各市州市场间的无形壁垒。鼓励转让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产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支持高等学校提升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能力,结合贵州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重点办好特色专业,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搞好社会治安,以优美安全的环境“筑巢引凤”,营造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使企业在贵州健康发展,努力推动中国贵州人才创业首选地建设。针对东部地区产业转型特点,加强工业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及法律、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转型提供良好的支持性服务。加强人力资本投资,重视现代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的培训、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重视人力资本利用的软环境建设,为构建贵州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员工尤其是新生代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就业能力和产业适应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以消除贫困、促进就业为目标,抓好技能培训、劳务基地建设、品牌推介、服务管理、就业创业扶持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适应贵州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农业转出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推动稳定就近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