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探索》主要研究域外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立法实践与理论、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域外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因素,依据调研数据分析域外公职人员冲突类型、协调机制与化解路径。并针对具体的实践研究案例,测度了域外公职人员利益冲突。
翻开这本《小学班级管理探索》,顿时想起元代词人长筌子名作《抛球乐》的起句——“细开根基妙道,几人深知”。在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探索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就是在思考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存在的价值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童年时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小学时期的童年生活,应该为人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发展的掣肘日益显现。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教育的育人功能。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小学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依然大行其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与新课标之“为了孩子一切”的理念背道而驰。毫无疑问,重新审视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深入探索小学教育诸环节,诸如小学班级管理的真谛,夯实现代学校教育的根基,筑牢培育新型人才的基础,已成眼下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的小学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作为小学教育重要环节的小学班级管理亦需提到更高的研究位置。关于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深入到“学术”层面非常有限,在深度改革的关键时期,更需规模和体系。小学班级管理的专著更属凤毛麟角,且游移于传统教育的疆域,用来观照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犹如隔靴搔痒。正是这样背景,楚任杰之《小学班级管理探索》一书脱颖而出,恰到好处地回应了教育现实的迫切需求,也充分证明着作者“细开根基”的学术敏感。楚任杰是特级教师,是名校长,是省级党代表,就是著作的完好注释。
“几人深知”?那确实。
环顾学术领域,“小学班级管理”的题旨属于“弱势群体”,青睐不够,需要光顾深入。《小学班级管理探索》的出现让格局为之一变。这部力作具有明显的学术优势,具体表现在一一是时代性。现代学校的“小学”自有“班级”起就有“管理”,“小学班级管理”的著述很容易流于老生常谈。但《小学班级管理探索》一书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例如在分析小学班级管理的主场——课堂类型时,有高效课堂、生本课堂、翻转课堂、生态课堂、微课堂、智慧课堂等等;另如在论述“小学班级管理艺术”时的“电化艺术”:QQ、E-mail传输资料,微课掌上通发布信息,QQ群反馈交流,E-mail个案处理等,并指出“电化艺术使小学班级管理变繁琐为简单……班主任被赋予更多的角色和任务,班级管理的内容也大大拓展。每个学生在‘正视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的体验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自主,进而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无一不使人感觉到一股清新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当一部学术著作使读者感到身处其中而不是恍若隔世,让读者醒脑怡神而不是浑浑噩噩时,可否为其时代气息点赞?
二是穿透性。《小学班级管理探索》无论说事还是析理,都具有一定力度。如阐述“小学班级管理的依据”:现代学校教育任务迫切需要小学班级管理“介入”;小学班级学生状况迫切需要班级管理矫正;现代学校课堂生态迫切需要班级管理滋养;现代学校常规秩序迫切需要班级管理维护;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迫切需要班级管理变革等,方方面面,力度十足。再如对现代学校小学课堂生态失衡因由分析:教师的霸道,学生的畏葸,课堂的失衡,环境的失真,密度的超标,管理的失职等,可谓目光敏锐,笔锋犀利。这种穿透力当然增加了著作的学术分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学校的班级与课堂
第二节 现代学校的班级与年级
第三节 现代学校的小学班级与幼儿园班级、中学班级
第四节 现代学校小学班级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章 小学班级管理的依据
第一节 现代学校教育任务迫切需要小学班级管理“介入”
第二节 小学班级学生状况迫切需要班级管理矫正
第三节 现代学校课堂生态迫切需要班级管理滋养
第四节 现代学校常规秩序迫切需要班级管理维护
第五节 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迫切需要班级管理变革
第三章 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第一节 人本化原则
第二节 主体性原则
第三节 公平性原则
第四节 心理学原则
第五节 创新性原则
第六节 兼容式原则
第七节 信息化原则
第八节 “六结合”原则
第四章 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第一节 管理制度
第二节 管理角色
第三节 管理策略
第四节 管理手段
第五节 管理艺术
第六节 管理发展
第五章 小学班级文化的形塑
第一节 小学班级文化概说
第二节 小学班级文化形塑模式分析
第三节 小学班级课堂文化的形塑
第四节 小学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
第五节 小学自主化班级文化建设
第六章 小学班级日常生活的构建
第一节 “国标”——《小学生守则》
第二节 小学生日常生活规范
第三节 小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管理
第四节 小学班级日常生活管理要求
第五节 小学班级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六节 小学班级日常生活管理量化考核细则
第七节 建构家校共育桥梁
第八节 小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歌谣
第七章 小学班级主题班会的设计
第一节 小学班会
第二节 小学班级例会
第三节 小学班级主题班会
第八章 小学优秀班级管理典例分析
第一节 国内小学优秀班级典例分析
第二节 国外小学优秀班级管理典例分析
第三节 中西小学班级管理比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