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结合,并适当介绍了相关学科的一些新进展及研究成果。
为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及医学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需要,需要将病原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和免疫学三方面的知识融合进一本教材,定名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属于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骨干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病原学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探讨相关疾病的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重点掌握好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主体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三大部分。编写时在保持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原则,适当地引入各学科的新进展以及研究成果。在内容编排上,注意由浅人深,难点之处辅以示意图或配有照片,以增强直观感。文字简明流畅,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四年制、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学生、成人教育学生及临床工作者的参考书。
由于我们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或错误,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节 人体寄生虫学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第二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第三节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第四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五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第二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
第二节 MHC抗原
第三节 MHC分子的功能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第五节 抗体的制备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第三节 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及临床意义
第五节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第五章 免疫系统
第一节 免疫器官
第二节 免疫细胞
第三节 细胞因子
第六章 免疫应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五节 免疫耐受
第六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七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第八章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第九章 免疫学的检测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
第十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第三节 细菌的分布
第四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十二章 消毒灭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十三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第三节 抗细菌感染的类型
第十四章 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 链球菌属
第三节 肠球菌属
第四节 奈瑟菌属
第十五章 肠杆菌科
第一节 埃希菌属
第二节 志贺菌属
第三节 沙门菌属
第四节 其他菌属
第十六章 弧菌属
第一节 霍乱弧菌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 破伤风梭菌
第二节 产气荚膜梭菌
第三节 肉毒梭菌
第四节 无芽胞厌氧菌
第十八章 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第十九章 其他细菌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
第三节 军团菌属
第四节 芽胞杆菌属
第二十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节 支原体
第二节 衣原体
第三节 立克次体
第四节 螺旋体
第二十一章 真菌学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四节 常见病原性真菌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节 麻疹病毒
第三节 冠状病毒
第四节 腮腺炎病毒
第五节 风疹病毒
第六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
第二十六章 肠道感染病毒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第三节 轮状病毒
第二十七章 肝炎病毒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其他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 虫媒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第二节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
第三节 其他疱疹病毒
第三十章 逆转录病毒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第三十一章 其他病毒及朊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第三节 朊粒
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
第三十二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
第一节 寄生虫与宿主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三十三章 医学蠕虫
第一节 线虫
第二节 吸虫
第三节 绦虫
第三十四章 医学原虫
第一节 医学原虫概述
第二节 叶足虫
第三节 鞭毛虫
第四节 孢子虫
第三十五章 医学节肢动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医学节肢动物
第三十六章 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
第一节 粪便检查
第二节 血液检查
第三节 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检查
第四节 活组织检查
第五节 寄生虫体外培养和动物接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