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前言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中国道路·政治建设卷》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权力与权力运行的基本原理”,奠定全书的理论基础。我们提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权力”是权力监督与制约的一般性原理,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体制机制同样体现这些基本原理。第二章为“中国公共权力的基本结构和运行原则”,明确中国政治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基础坐标。我们提出,与西方“党政分开”语境下权力监督与制约主要针对“国家权力”基本不涉及党权监督不同,中国特色的“党政体制”构成权力及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基石,也是中国权力制度独特性的基因所在。因此,我们确定在“党政体制”的基础上展开全书的分析框架。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从“确权”“分权”“用权”“控权”“维权”五个层面,对中国特色政治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的全周期、全流程进行具体阐释。
权力是理解政治的关键。政治活动通常就是围绕权力的创设、争夺、运用和监督而展开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荀子也认为,“群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伴随着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的彰显,公共治理问题开始出现,权力也随之产生。因此,权力是公共治理中的最基本现象,也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和核心性议题。一定意义上说,“政”是众人之事,“治”强调治理之道。努力实现众人之事的治理,特别是良性治理是政治的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在实现众人之事良性治理的过程中,权力是贯穿其中、始终“在场”的。保持权力的公共性是实现公共事务良性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常常会用“公共”一词对权力进行形容,因此公共性是现代权力的重要特征,也是权力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无论什么样的权力掌握者都会尽全力争取在权力来源和权力使用方面打上“公共”的烙印,也就是说“公共性”是权力主体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随着权力的运行,权力有异化的可能,面临失去制约和约束的陷阱,存在公共性失去的危险,防止权力的异化、防止权力运行公共性的失去、防止权力失去制约和约束成为现代社会政治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这样,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问题就产生了,成为各个时期各个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有了公共权力,随之就产生了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问题。①权力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权力的作用。在一个现代民主的国家里,有什么样的权力,就应当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对权力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十分关注权力的创设和争夺、权力的运行、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是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②本书从政治权力的层面,着眼于研究中国的政治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问题。
权力的创设和运用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可以说是权力的一体两面,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相互成就。存在权力监督与制约的一般性规律,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制度形态。在中国,权力制约和监督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一方面中国努力吸收和借鉴各国权力分工、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的经验;另一方面尝试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本书写作的基本认知框架。第一,要尊重权力监督与制约的一般性原理,不能因为中国特色而拒绝理论对话和外部比较。第二,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逻辑,立足于中国的历史社会现实和政治结构与运行实践来认识和阐释中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体系的独特性。第三,要回归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基本原理,站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权力理论的基础上来认识中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问题。第四,要有比较的思路和视野,全书的主体性内容可以不直接涉及他者经验,但应当基于广泛的比较来认识自身。第五,要明确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权力的基本属性,即有权力就有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贯穿于权力的创设、结构、运行、控制、救济的全周期、全流程之中。第六,要立足于中国“党政体制结构”的基本事实,针对中国政治权力的实践结构而非理论假设来探讨并论述中国的权力监督与制约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本书的追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充分展开理论对话和实践比较的基础上,“站在世界看中国”,试图说清楚中国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基本逻辑、制度框架和运行机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既规定了权力的来源,也明确了人民是权力监督的最重要主体。宪法的规定明确要求权力的运行应当适应人民的需求,接受人民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①本书试图在提炼权力监督与制约的一般性原理、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性结构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内在逻辑、体制机制及其运作方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力图展现中国特色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全景式图像。
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政府研究所),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行政改革
第一章 权力与权力运行的基本原理
一、公共权力的含义及其类型特征
二、权力的现代性指向和基本属性
三、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中国公共权力的基本结构和运行原则
一、党政一体:中国公共权力结构的根本特征
二、全面领导与有限权力
三、制度化:现代政治权力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三章 权力清单制度与权力公开
一、权力清单制度: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权力
制约和监督改革
二、权力公开与政府流程再造:权力清单制度的
目标指向
三、责任清单制度: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基础
第四章 权力分工与权力制约
一、党政关系:从党政分开到党政分工
二、层级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性
三、部门关系:国家机构的分工与合作
四、“一把手”权力监督与民主集中制
第五章 依法治国与依法监督
一、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依宪治国
二、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有机统一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六章 中国国家监察制度
一、当代中国权力监察体系的历史路径和理论逻辑
二、国家监察制度的建立
三、进一步推进中国监察制度改革
第七章 权力的社会监督与权利救济体系
一、媒体监督与网络反腐
二、权力的社会监督
三、中国的权利救济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