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薄荷实验
定 价:69.8 元
丛书名:薄荷实验
- 作者:卢淑樱 著
- 出版时间:2020/8/1
- ISBN:9787576004472
-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442.9
- 页码:35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该书通过展现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兴起过程,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近代母亲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承受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实现是近代中国婴儿哺育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改变帮助女性解放了一部分母职,与传统思想产生碰撞,最终掀起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别秩序对母亲角色的重塑。该书作为新妇女史的一部分,不仅为母亲历史补白,更是以妇女作为母亲的眼光探索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该书采取论述与经验并重的模式,分析母亲角色和牛奶哺育之余,也会描写母亲的哺育经验。在文字资料之外,也参考了电影、照片、漫画等图像资料,力图整合出较全面的近代母婴史。牛奶作为一种西方的物质和饮食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进程。
人类在文化传统里常常将女性称颂为生命之母、国民之母、文明之母。赞美建构了理想的母亲,但只有在客观面对和反思有关母亲的真实历史时,人们才会意识到,母亲需要的不仅仅是颂歌,母亲更需要国家、社会和所有人的真正理解、尊重和帮助,而这一切可以从研究母亲的历史开始。
本书作者钻研“牛乳东来”问题经年,在有关课题还未受到太多人注意时便早已到海内外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料库搜集原始资料。其博士论文即以“母乳与牛奶”为题,探索近代中国婴儿哺育与母亲角色重塑的课题。本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以发挥,除讨论牛乳哺育与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外,更挖掘中国母亲在近代社会变迁下的各种经验与心声,所述涉及为人母者在变化中的母亲角色要求下的应对、妥协、挣扎或抗争等举措细节,这些触动人心却鲜为人知的个人自白,已足令人深思良久、低回不已。乃因有关问题的症结不少实于今犹在,引发共鸣,叫人唏嘘。这些看似碎片化的内容,实实在在关乎宏旨,值得深探,是为全书的精华部分。如有可能,作者似应尽量继续再搜集更多个案,以资日后作比较之用,假若资料尚未穷尽的话。
其实,本书所采用的实证资料已很丰富,包括上海档案馆的档案、统计数据、社会调查、教科书、报纸、广告、图像、期刊、杂志、日记、回忆录、文学作品等官方和民间资料,从牛乳消费到妇女生活、母亲到婴孩等的文字及非文字材料。当中不少属近年的热门研究领域“日常生活史”资料门类,也包括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大量传人中国的西洋及日本的知识媒体等。的确,在昔日中国正遭逢千古未有的大变时,亡国亡种的危机感助长了强国强种的意识,妇女治家育儿等家内事也成为公共领域上备受关注的兴国强种大业。本书指出,当舆论强调母乳哺儿的强国强种作用时,正值牛乳东来之际,奶粉商遂以科学和文明话语推销牛乳,强调这种重视营养和卫生的科学化育儿法有强国强种实效,终令奶粉打进中国市场,牛乳哺育得在中土萌芽滋长。
本书对洋商来华与牛乳传人、销售、宣传推广、消费等方面的发展,言之有据,内容扎实,足见作者多年治牛乳东来史的根基。不过,作者措意所在乃母亲角色和经验的转变。这与她在中国母婴史领域上的教研心得有关。虽然我们无法确知弃母乳,用牛乳哺儿的母亲人数,作者也认为她们只属少数,却值得穷尽有关资料,对这批先行者作细致的质性研究,以对中国婴儿哺育和母亲角色重塑的课题有所开拓;而详述每个个案,以揭示这些母亲的个体经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其主体性,有所发现。有关资料虽然零散,且极难推断个案本身的代表性,也无法采访当事人求证。但这些局限性其实也存在于史家所用的其他史料中。只要能缩小历史拼图中的空白部分,便可算是一种贡献。何况这类质性研究其实有其在方法学上的启发性和再探的可能性,尤其对妇女史这类空白特多的课题有一定针对性,详见下文有关理论的部分。
作者指出,从母亲的故事中其实很难清楚看出她们选择
卢淑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于该系任教。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性别史和儿童史。出版著作包括《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渔港浮生:筲箕湾的渔业发展》等。
序 001
绪 论 001
第一章 牛乳东来 001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哺育方式 002
第二节 洋商来华与牛乳的传入 016
小结 044
第二章 母乳哺育与良母标准 045
第一节 强国强种与母乳哺育 047
第二节 解放乳头 :国家、女体与哺育 071
第三节 新生活运动与妇女回家论争 094
小结 103
第三章 牛乳哺育的兴起 107
第一节 从不得已之选到文明的象征 110
第二节 奶粉时代 131
第三节 诠释与应用 197
小结 212
第四章 母亲的抉择 215
第一节 有关牛乳哺育的社会调查 216
第二节 当母亲遇上牛乳 224
第三节 母亲视角下的社会变迁 283
小结 302
总结 305
参考文献 319
后记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