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光的流逝,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代配音艺术家们现在都业已离开了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录音棚。在这片曾经绚烂但几近消失的夕阳余晖中,我们只能是通过聆听他们留在电影译制片中那永恒不变的声音,遥望着他们逐渐远去的身影,并用我们的心灵和笔触,用大大的金字,将他们的名字镌刻在中国电影史的丰碑上。
“克勒”曾经是上海的一个符号,或许它是Class(阶层)、Color(色彩)和Club(会所)的“混搭”,但在加上一个“老”字后,却又似乎多了层特殊的“身份认证”。因为,一提到“老克勒”,人们就会想到当年的那些崇尚高雅、时尚、精致、多元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上海绅士”们。而今,“老克勒”们虽已渐渐逝去与老去,但“克勒精神”却以各种新的方式传承开发,结出新果。
沙龙是精英文化的雅聚,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可以自由地陈述、交流、碰撞和汇聚。沙龙也是城市文化的发动机,我们开动了这架发动机,就可能多开掘和发现一些海上宝藏和文化新苗。克勒门文化沙龙应运而生。
“克勒门”是一扇文化之门、梦幻之门和上海之门。打开这扇门,我们就能见到一座有着丰富宝藏的文化金山。梦是现实的奇异幻镜,可它又会化为朵朵彩云,洒下阵阵细雨,永远留落在人世间。文化是应该能逗留的。为了留下这些美丽的“梦之花”,我们就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起筹划出版了这套“克勒门文丛”系列图书,将克勒门所呈现的梦,一个一个地记录下来。
其实,早在1920年代,上海就有了译制片的前身,那就是由美国生产商专为上海“大光明大戏院”特制的“译意风”。所以“大光明”当时曾自豪地宣称:“大光明大戏院为全世界第一家采用‘译意风’者。”曾在“大光明”担任过“译意风小姐”的卢燕女士回忆道:“我翻译时尽可能融入角色中,有感情地说话。男的模仿男的说话,女的模仿女的说话,生气是生气,甜蜜是甜蜜,这好比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民国时代的“译意风”随时而逝,代替它的,则是后起的“上海电影译制厂”。这个小小“上译厂”的前身“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诞生于1949年,并正式成立于1957年,可它的悄然鹊起,却是在中国银幕一片荒芜的“文革”中,而到了1980年代时,外国电影译制片更是一枝独秀,成为上海电影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和中国开放的一扇透亮的窗口。刹那间,“佐罗”来了,“简·爱”来了,那些“洋贵人”“洋牧师”“洋少爷”“洋小姐”们都来了,而且是有说有笑的,有吹有唱的,说着流利的中国话来了……想一想当时的那一番景象吧!人们就像是突然从一个封闭的黑屋中窥见了从窗外投射进来的一束春光,它是那么新鲜、那么灿烂、那么诱人、那么令人向往。它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很丰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批“从天而降”的译制片,是一道与当时“中国画面”格格不入的风景线,它看似是“阴差阳错”,但实质上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人性与爱是一道关不住的春光,特别是当人们渴望着久违的阳光雨露来滋润自己枯萎的心灵和期待着被泯灭的人性复苏时,它便一下子射进灵魂的
潘争著名配音艺术家刘广宁长子,大数据研究专家、企业家、中国互联网市场研究行业标准制定者、上海晶樵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PD)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所著《棚内棚外——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辉煌与悲怆》已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
序一 留下上海的万种风情 / 陈 钢
序二 好一卷上海电影译制厂的“清明上河图” /苏 秀
自序 一本晚写了二十年的书 / 潘 争
第一乐章 万丈高楼平地起
天降大任
不拘一格聚人才
憧憬新时代
万航渡路上的电影明星
横空出世的大小姐
不务正业
戴着镣铐起舞
第二乐章 苦难岁月有辉煌
天下大乱
精神特供
木工间里的“莱蒙托夫”
穿上“红舞鞋”的天蝎座
左冲右突皆无路
久梦成真
第三乐章 众“神”的黄昏
“人”和“才”
斗室明星
果断改行又一春
流金岁月
精彩的绿叶
天鹅之歌
英雄迟暮
老兵不死
后记 二十年后再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