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君主制(самодержавие)是俄罗斯政治文明的核心,其起源与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理路。本书以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变迁为视角,打破“早期封建君主制”、“等级代表君主制”和“绝对君主制”等西方术语范式,梳理了专制君主制作为俄国独特历史现象在一个长时期内起源、雏形及定型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脉络,真正回答俄国政治制度“是谁”而非“像谁”的本质问题,指出其历史发展符合政治制度变迁的一般逻辑。从俄国自身的地缘政治和不同的历史际遇分析专制君主制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准确把握俄罗斯民族独有的专制君主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为深入理解俄国政治史和现实政治提供新的参考。
序
曹维安
2015年退休至今近5年,除了校对《俄国史学史》的译稿外,我还更喜欢重读赫尔岑的《来自彼岸》和《往事与随想》之类的“闲”书。周厚琴在毕业5年后,打算出版她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教育部项目研究成果《从城邦到帝国:俄国专制君主制探源》,我为她的成长感到由衷欣喜。
治学俄国史30余年,我始终认为,俄罗斯史是一个非常有意思、有价值的国别史研究样本。俄罗斯位于东西方之间,横跨欧亚洲之上,向来特立独行。在面对东方时,俄罗斯人往往以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代表自居,而面对西方时,却又总是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但俄罗斯的传统和独特性难以在彼得一世之后寻找到,而应深入彼得一世西化改革之前的基辅罗斯和莫斯科罗斯时期。9~17世纪的俄国史,属于俄罗斯帝国前史,大致与西欧中世纪史同期。这一时期更多地保留了一些罗斯原有的、未为彼得一世强力实行西化改革而改变的历史文化传统。
俄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核心,就是沙皇专制制度,即专制君主制。东西方都有过所谓的专制制度,俄国的专制君主制属于哪一种?或者原本就是特有的类型?显然,对其源头的探求需要深入俄国中世纪史。对于9~18世纪初的俄国政治制度,学术界通常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基辅罗斯的“封建君主制”;(2)莫斯科罗斯的“等级代表君主制”;(3)彼得堡罗斯的“绝对君主制”或“贵族官僚君主制”。之所以加上引号,原因就在于这些概念都是建立在西方政治制度术语范式下的定义,始终说的是俄罗斯像谁,而非是谁。周厚琴选择专制君主制这个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而重要的问题来做,需要些勇气。一则,此话题并不新鲜,关于俄国政治制度史的研......
周厚琴,1982年生,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流动站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俄国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俄国专制君主制探源”,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俄国通史”(六卷本)第一卷。现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危机与选择:俄国大动乱研究(1598—1613年)”等。
导论 / 1
一 “专制君主制”新译及概念内涵 / 4
二 专制君主制的学术史嬗变 / 9
三 新制度主义理论下的俄国专制君主制 / 25
第一节 俄国史学界对基辅罗斯政治制度的争论 / 30
第一章 基辅罗斯:专制君主制古已有之? / 30
第二节 王公及其职能 / 37
第三节 亲兵与波雅尔 / 49
第四节 城市公社与维彻 / 56
第五节 11~13世纪初基辅罗斯城邦的非专制政治 / 70
本章小结 / 81
第一节 13~15世纪蒙古统治时期的封邑罗斯 / 83
第二章 “蒙古桎梏”下的选择:俄国专制君主制的起源 / 83
第二节 俄国专制君主制何以源起 / 108
本章小结 / 138
第三章 莫斯科罗斯:俄国专制君主制的雏形 / 140
第一节 等级代表君主制还是专制君主制 / 141
第二节 莫斯科罗斯的中央政权机构 / 144
第三节 莫斯科罗斯的地方管理体系 / 175
第四节 伊凡四世的“特辖制” / 184
本章小结 / 195
第四章 彼得堡罗斯:俄国专制君主制的成型 / 198
第一节 大动乱年代的变局:未完成的等级代表君主制 / 199
第二节 大动乱后的俄国:专制君主制的重建与强化 / 216
第三节 帝国模式下的专制君主制 / 231
本章小结 / 248
一 政治文明视野下的俄国专制君主制现象 / 250
结语 / 250
二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俄国专制君主制特点 / 253
三 现代民主视野下的俄国专制君主制遗产 / 256
参考文献 / 260
附录 / 281
译名对照表 / 296
后记 /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