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针对网络时评这一新颖语类的交际目的,展开对其语类结构和语义资源的分析,揭示其修辞潜势,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语类迅速发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网络时评界说
1.1.2 网络时评的发展
1.1.3 网络时评研究
1.2 语类与语类研究
1.2.1 语类定义
1.2.2 语类研究现状
1.3 网络时评语类研究
1.3.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3.2 研究模式与步骤
1.3.3 研究语料
1.3.4 基本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2.2.1 语言与社会
2.2.2 语义的多元化与分层化
2.2.3 语域与语类
2.3 语篇研究理论
2.3.1 传统的语篇研究
2.3.2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篇的理论
2.3.3 语篇组织的原理
2.4 语类研究理论
2.4.1 哈桑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
2.4.2 马丁的纲要式结构理论
2.4.3 应用语言学关于语类的研究
2.4.4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类理论的发展
2.4.5 其他语类研究近况
2.5 评价理论
2.5.1 态度子系统
2.5.2 介入子系统
2.5.3 级差子系统
2.6 互文性和话语的社会建构
2.6.1 巴赫金的理论
2.6.2 费厄克劳夫理论
2.6.3 修辞互动性与意识形态
2.7 媒体语言研究
2.7.1 国外关于媒体语言功能分析的研究
2.7.2 关于媒体语言功能分析的研究
2.8 小结
第三章 网络时评语篇抽样分析
3.1 语料简介
3.2 抽样语篇
3.3 语篇结构分析
3.3.1 标题与发表信息
3.3.2 新闻背景
3.3.3 新闻事件
3.3.4 新闻评议
3.3.5 相关新闻插入与评议
3.3.6 结语
3.4 语篇衔接与连贯分析
3.4.1 语篇人际意义的连贯
3.4.2 语篇的主位等级与格律
3.5 小结
第四章 网络时评的语类特点
4.1 作为文化现象的网络时评语类
4.2 网络时评的语篇结构
4.3 标题信息与互动目的
4.3.1 标点符号
4.3.2 发表信息
4.3.3 标题的互动分析
4.3.4 标题与发表信息的策略与功能
4.4 及物性结构与交际目标的实现
4.4.1 语篇的及物性结构
4.4.2 网络时评语类作为社会实践
4.4.3 语篇的语态
4.4.4 语篇及物性现象分析
4.5 网络时评的衔接与连贯
4.5.1 话题结构衔接
4.5.2 语篇的逻辑连接
4.5.3 评价状语衔接
4.5.4 语篇的连贯
4.6 小结
第五章 网络时评语类的评价研究
5.1 态度资源与交际策略
5.1.1 情感意义的表达
5.1.2 判断意义的表达
5.1.3 鉴赏意义的表达
5.2 介入资源与交际策略
5.2.1 自言中的强调与一致资源
5.2.2 自言中的意外与否定资源
5.2.3 自言中的引发资源
5.2.4 外言资源分析
5.2.5 单声与多声的融合优势
5.3 级差资源与交际策略
5.3.1 级差调整下的态度资源
5.3.2 级差调整下的介入资源
5.3.3 差资源的统计与分析
5.4 网络时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
5.4.1 评价视角下的语类结构
5.4.2 新闻背景部分的评价分析
5.4.3 新闻事件部分的评价分析
5.4.4 评议部分的评价分析
5.4.5 结语部分的评价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语:网络时评语类的修辞潜势
6.1 引言
6.2 网络时评价值纵览
6.3 网络时评与大众媒体
6.4 网络时评语类的修辞潜势
6.4.1 语篇结构策略
6.4.2 语言资源选择策略
6.4.3 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修辞策略
6.5 研究的局限性与今后研究展望
附录1 100篇人民网时评标题
附录2 网络时评语类评价资源分析语料四篇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