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力》,一个中年危机的男人在路上 。
说以漫长的驱车旅行作为时间的支点,开启了重新梳理过去以及现实生活之旅。
小说的时间主线,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自如切换,现实画面与回忆掠影交错重叠。两条时间轴线,随时交叉穿越、无缝衔接,令读者不敢走神,遂紧跟作者的时光机,一次次从当下跳回到昔日,刹那间又从当初拉回到眼前……
离心力逃离与追寻的人生之旅
(代译序)
德国新锐作家施特凡·托美(Stephan Thome)曾以小说《越界》(Grenzgang)入围2009年德国图书奖,并被德国Aspekte文学大奖评选为年度小说处女作。当年,一同入围德国图书奖奖项的还有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2012年,托美推出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离心力》(Fliehkrfte),随即入围该年度的德国图书奖短名单,并获2014年柏林艺术奖文学类奖项。虽然终他与德国图书奖失之交臂,却三
度入围该奖项,可见其实力。
施特凡·托美1972年出生于德国黑森州的小镇比登科普夫(Biedenkopf an der Lahn),曾就读于柏林自由大学,主攻哲学、宗教学和汉学。2004年,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跨文化阐释学和儒家思想,探讨了跨越文化界限进行理解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在成为小说家之前,托美是一位学者,研究哲学、宗教和汉学,他尝试用阐释学解读儒家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托美的象牙塔生涯被他的部小说《越界》打断。这部小说以他的家乡为蓝本,男女主人公都试图在对方或者他人身上寻找出路,寻找可能拯救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都想逃离各自的孤独和苦闷,却不知路在何方。小说中充满了困惑和疑虑,一经推出即备受德国文坛瞩目,先后获得了多个重要奖项。《越界》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在德国电视一台播出。
从2011年开始,托美成为一名自由作家,并被德国媒体评价为德语文学近十年来有影响的作家之一。紧接着,他出版了《离心力》和《对立面》(Gegenspiel)。他笔下的主人公跟他本人一样,都是身为哲学教授,在解剖自己过去与未来的过程中,试图逃避日常、叩问人生意义。
一
托美在文学创作中善于描写德国中产阶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日常生活、人生危机和内心世界。《离心力》以中年危机为主题,讲述了一位婚姻幸福、事业有成的哲学教授哈特穆特·海因巴赫(Hartmut Hainbach)如何在平庸的生活中丧失动力与希望、一步步偏离生活轨道的故事。哈特穆特·海因巴赫将近六十,已拥有了他梦想得到的一切:事业上获得了哲学教授职称,生活上娶到了理想的妻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虽然拥有了这一切,可是哈特穆特却并不感到幸福。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单一,恰在此时,妻子为了艺术追求而搬到首都柏林,两人从此变成了周末夫妻;独生女儿与父母并不亲近,远离家乡去汉堡求学,并在上大学期间瞒着父母爱上了一位女性朋友;高校内部的改革困境让他丧失了工作热情。困顿之中,哈特穆特面临一次改行的机遇,思考抉择的同时,他愿借此机会厘清生活的意义:事业轨迹、婚姻生活、父女关系等重要的人生阶段,他原本以为都曾做出过正确的选择。
小说开头,哈特穆特去看望搬到柏林的妻子玛丽亚,这种周末夫妻的探望模式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长此以往,肯定不是办法,两人都有意改变现状。哈特穆特接受了柏林一家出版社的邀约,趁着探望妻子的间隙去出版社详谈。至于他是否会决定辞去大学的教授职位,接受出版社的工作,终搬到柏林与妻子团聚,这个问题一直贯穿全书,牵动着读者的心。
是否能够果断放弃大学的教授职位,对哈特穆特来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牵扯到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繁琐的退休金计算公式。哈特穆特索性决定暂且不管这些,如同逃离一般踏上了决断之旅:他从波恩出发,驱车穿过法国、西班牙,一直到达葡萄牙的里斯本。在旅途中,他先去巴黎造访了初恋女友桑德丽娜,希望能像从前那样,听听她的建议、获得她的支持;之后他又即兴看望了前同事贝恩哈德,想看看他从大学辞职之后经营酒庄的现状,似乎也想从他那里获得一些动力以做决断。一路上,哈特穆特终于有时间追忆一幕幕过往,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历程是多么扭曲、多么偏离、多么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