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英文版教材:实验心理学(英文版)(原书第9版)
定 价:62 元
- 作者:(美),坎特威茨 ,等 著
- 出版时间:2010/7/1
- ISBN:9787111311683
-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84
- 页码:41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由坎特威茨、罗迪格和埃尔姆斯三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倾力合作的《实验心理学》堪称当代实验心理学教材的典范。《实验心理学(英文版·原书第9版)》正文部分共15章,分为两个部分。前5章构成了第一部分,介绍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如科学与理论建构的一般问题,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的特点及其差异,研究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如何阅读与撰写研究报告,等等。其余10章根据研究内容的划分构成了第二部分,介绍了实验方法在具体研究领域(如知觉、记忆、学习和思维)中的应用。将实验方法从大量的心理学史料和事实中提炼出来,将前5章介绍的方法有机地整合到真实的研究情境中,以使读者对方法的具体运用有切实的体会和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系统掌握这些方法,提高研究技巧,加快成长进程。
20世纪美国实验心理学教材的代表作集时代之大成,汇学科之精华。
“实验心理学”一词过去通常只指少数几个特定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比如,1930年的实验是为了对感觉、知觉、学习、记忆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如今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实验方法被应用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体差异以及其他许多心理学(如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之中,而它们在80年以前还并非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验方法的使用几乎已经延伸到了这一领域的所有方面。因此,撰写一本针对这一主题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了。
本书自1978年问世以来已经是第9版了。每一版都根据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做了大大小小的改动,这一版也不例外。熟悉前一版的读者会发现每章都有变化。我们尽力将前8版的精华部分保留下来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以使本书更具吸引力(后面将详述有关改动)。承蒙一直以来读者的厚爱,使我们得以推出本书的新版,这令我们备感欣慰,因为我们可以对这本教材进行改进并再次享受到为其工作的快乐。
从20世纪初铁钦纳的四卷本开始,到伍德沃斯1928年的版本及其修订版(伍德沃斯和施罗斯伯格,1954年),再到后来的奥斯古德(1953年)和安德伍德(1966年)版本,“实验心理学”这一书名曾出现在许多经典教科书上。虽然这些书都对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但却局限在实验心理学基础性研究的背景之下。这些书大体上是关于实验心理学内容的,并侧重于心理学实验中所使用的一些方法。我们认为,尽管本书远没有这些经典著作那样广博,但也严格地遵循了这一传统。
如今,这种方式还是很独特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许多“研究方法”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内容组织上变化很大。它们不是在相关背景中介绍研究方法,而是将有关的研究方法名称(如,被试间设计、小样本设计)作为章节的标题,并辅之以研究案例来充实对这些方法的介绍。这也是一种极好的方式,我们已经出版的另外一本教材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埃尔姆斯、坎特威茨和罗迪格合著,也是由Wadsworth出版公司出版)。不过,《实验心理学》致力于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研究的背景下对方法进行介绍。与遵循同一传统的前人的教材主要不同在于,我们的教材只选择了那些最能够说明所介绍的研究方法的例子,而且主要针对初次接触心理学课程的大学本科生。
导读
序言
术语表
第一部分、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1章 什么是科学心理学
1.1 对大千世界的探索
1.1.1 社会惰化
1.1.2 好奇心:科学的源泉
1.2 知识的来源信念的确立
1.3 科学解释的性质
1.3.1 什么是理论
1.3.2 归纳法与演绎法
1.3.3 从理论到假设
1.3.4 评估理论
1.3.5 中介变量
1.3.6 徜徉于心理学理论中的“狐狸”
与“刺猬
1.4 心理科学
心理学与现实世界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第2章 研究技术:观察与相关
2.1 自然观察法
2.1.1 我们观察什么
2.1.2 反应性
2.1.3 个案研究
2.1.4 调查研究
2.1.5 自然观察法的优缺点
2.2 相关研究法
2.2.1 列联研究
2.2.2 相关研究
2.2.3 相关系数
2.2 _4复相关
2.2.5 原因:一个注解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实验室资源
第3章 研究技术:实验
3.1 什么是实验
3.1.1 实验的优点
3.1.2 为什么做实验
3.2 变量
3.2.1 自变量
3.2.2 因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2 14变量命名
3.2.5 多个自变量
3.2.6 多个因变量
3.3 实验设计
3.3.1 被试间设计
3.3.2 被试内设计
3.3.3 小样本设计
3.3.4 混合设计
3.3.5 控制条件
3.3.6 陷阱
3.3.7 准实验
3.4 从问题到实验
3.5 数据
3.5.1 获得数据
3.5.2 分析数据
3.5.3 报告数据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第4章 心理学研究的道德
4.1 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4.1.1 知情同意与欺瞒
4.1.2 退出研究的自由
4.1.3 免遭伤害的保护和研究通告
4.1 :4消除有害后果
4.1.5 保密
4.2 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准则
4.2.1 反对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
4.2.2 支持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观点
4.2.3 研究中使用动物的指导原则
4.3 科学欺骗
4.4 道德实践的监督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建议阅读材料
课后练习:理解并记住知情同意协议
第5章 如何阅读和撰写研究报告
5.1 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5.2 论文的各部分
5.2.1 题目和作者
5.2.2 摘要
5.2.3 引言
5.2.4 方法
5.2.5 结果
5.2.6 讨论
5.2.7 参考文献
5.3 要求严格的读者使用的核对清单
5_3.1 引言
5.3.2 方法
5.3.3 结果
5.3.4 讨论
5.3.5 核对清单的小结
5。4期刊论文的样例
5.5 研究报告撰写
5.5.1 格式
5.5.2 文稿样例
5.5.3 文风
5.5.4 文章 发表
小结
网络资源
实验室资源
课后练习:文献检索
第二部分 实验心理学的
基本原则与实践
第6章 心理物理学
测量感觉
6.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操作定义:阈限
变量介绍
6.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量表:费希纳定律和史蒂文斯定律
6.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小样本设计:心理物理法
从问题到实验
鸽子有视觉阈限吗
如何测量鸽子的视觉阈限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课后练习:韦伯定律
第7章 知觉
知觉问题
直接和间接知觉
意识和知觉
变量介绍
7.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言语报告:无意识知觉
7.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会聚操作:无意识知觉和有意识知觉
从问题到实验
颜色一距离错觉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实验室资源
课后练习:斯特鲁效应
第8章 注意和反应时
反应时ABC
8.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因素混淆:单纯嵌入
变量介绍
8.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因变量的选择:速度一准确性权衡
8.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交互作用:认知控制
从问题到实验
测量注意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课后练习:速度一准确性权衡
第9章 条件反射与学习
条件反射的类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能忆起巴甫洛夫的
名字吗
工具性(操作性)条件反射
变量介绍
9.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被试内与被试间设计:刺激强度
9.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平衡:同时对比
9.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小样本设计:儿童的行为问题
从问题到实验
部分强化消退效应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课后练习:对强化结果的了解
第10章 记忆与遗忘
艾宾浩斯的贡献——当记忆还年轻的时候
记忆的类型
变量介绍
10.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量表衰减效应:通道差异
10.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结果的普遍性:加工水平
10.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交互作用效应:内隐与外显记忆测验
从问题到实验
读优于听吗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实验室资源
课后练习;记住9·11恐怖袭击
第11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两种思维方法
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学习
柯勒的黑猩猩的顿悟
11.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信度与重复:类比推理I
变量介绍
11.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实验控制:功能固着
11.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言语报告:判断中的过于自信
从问题到实验
问题解决中的酝酿期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课后练习:证真偏见
第12章 个别差异与发展
个别差异的研究途径
个别差异的方法学途径
引起个别差异的变量
变量介绍
12.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测量信度:智力与发展的研究设计
12.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操作定义:人工智能
12.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回归假象:教育评价
从问题到实验
动机与情绪在智力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课后练习:回归假象演示
第13章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起源
13.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实验控制:服从权威
变量介绍
鼓励服从的条件
13.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要求特征和实验者偏差:催眠
13.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现场研究:旁观者干预
13.4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选择因变量:测量刻板与偏见
从问题到实验
其他人在场如何影响个体在某一任务
的成绩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实验室资源
课后练习:置身实验的难度
第14章 环境心理学
科学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吗
发现城市生活的真谛
14.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结果的推广:拥挤
变量介绍
14.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准实验:噪声与认知绩效
14.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道德问题:欺骗和欺瞒
从问题到实验
暴露于噪声中有害处吗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实验室资源
课后练习:噪声与记忆
第15章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和人的行为
定义
用户第
生命的价值
变量介绍
15.1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小样本设计:动态视敏度
15.2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因变量的选择:心理负荷
15.3 实验主题与研究范例
现场研究:中央高位刹车灯
从问题到实验
测量飞行员空中的心理负荷
小结
讨论题目
网络资源
课后练习:理解交通指示牌的含义
附录A实验心理学:历史回顾
A.1 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哲学与生理学
赫尔姆霍茨的贡献
A.2 早期的科学心理学
A.2.1 韦伯
A.2.2 费希纳
A.2.3 冯特
A.2.4 艾宾浩斯
A.3 心理学流派
A.3.1 构造主义:心理生活的结构
A.3.2 机能主义:心理的机能
A.3.3 行为主义:拒绝心理的解释
A.3.4 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知觉
A.4 一些现代趋向
A.4.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心理学的扩展
A.4.2 认知心理学:心理的回归
A.4.3 认知神经科学:大脑的十年
A.4.4 专门化
小结
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An illusion is a mistaken or distorted perception. Why is your perception of these qualities in the Alesund photograph an illusion? "The smallbuildings near the top of the photograph could beminiature buildings, or they could be farther awaythan the large buildings at the bottom. However,in the photograph, both sets of buildings are qually distant from you (assuming that your eyes and the plane of the picture are parallel). On thebasis of your past experience with small buildingsbeing distant from you, you confer illusory depthcues to the two-dimensional photo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Alesund. This interpretation of depthleads to a three-dimensional percept. Since there is no real depth in the two-dimensional photo-graph, the depth and distance that we do perceivecan be attributed to an indirect process resulting from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illusory) cues inthe scene.
Most perceptions involve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direct and indirect factors (or bottomupand top-down processes), and many contemporary theories "emphasize that interplay. Forexample, Norman (2002) suggests that rather than assuming they represent completely different types of perception, it may make sense to considerdirect and indirect processes as working together to result in perceptual experience. We will later seea particular example of how this may work.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
If the perceiver adds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to sensations, the question arises as to whether these additions result from conscious deliberation. The controversial topic in perception that we emphasize in this chapter concerns the rol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in perception. The gist of the a war eness issue is this question: Can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be applied to sense data automatically, without our being verbally aware of them, or is verbal awareness a necessary part of perception?Von He lmholtz, you will remember, argued that our inferences and conclusions are uncons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