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由于父母外出劳务,他们的童年过早亲子分离,承担了亲子沟通弱化与家庭教育缺损的后果,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教育关爱问题。2002年来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学术成果呈现出多范式、多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在政府层面,教育部2004年召开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场会,2013年元月牵头五部委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3〕1号);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以来多次决议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表述,凝练了合力、教育、关爱、保护、服务等关键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列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总理曾经多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作出重要批示。
我曾在农村中小学担任教师、校长多年,较早接触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跟从浙江大学周谷平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之后,选择从教育史的视角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变迁》作为博士论文,于2011年深入贵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描述与比较了我国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特征,专著已于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我博士毕业后到温州大学工作,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另一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父母出国留守儿童,他们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然而多年来政府、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焦点均是中西部父母国内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出国的侨乡留守儿童在研究中大体上属于一个沉默的群体。
浙江是全国侨务大省,温州华侨华人数量占到浙江省1/3,是一个典型的侨乡。温州大量农民早年在人地矛盾的驱使下,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下,选择出国务工经商,在家乡留下了规模庞大的侨乡留守儿童群体。由于父母出国的特殊时空分离背景、跨国抚养下的教育与文化冲突、父母对儿童出国预期的影响等,使侨乡留守儿童群体的学业状况、家乡认同、价值观等,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均存在差异,他们的教育生活与生命历程与父母国内务工留守儿童并不同质。
基于多年深入持续的调查积累,本书描绘了父母出国后侨乡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状况,比较了他们与非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学校适应、家乡认同、生命轨迹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方面影响因素。书中提到的侨乡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稳、多子女留守家庭的父母偏心现象、父母出国预期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生命历程与结构化理论下的教育关爱策略等,体现了新的研究视野与对此问题的较为系统的探究。
如果本书能够有助于完善留守儿童研究的整体图景,推动侨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深化,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儿童视角,促进侨乡社会的建设,则幸甚。
邓纯考,男,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温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劳动教育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农村(侨乡)留守儿童教育研究。2016年来深入温州侨乡社区及侨乡学校开展调研,开展侨乡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侨乡留守儿童案例与资料。主持课题、省部级课题7项,出版专著《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变迁》,在《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浙江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等发表论文20余篇。
李子涵,男,韩国全南大学教育工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实践教育。积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任温州大学侨乡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实践队队长,在CSSCI期刊发表侨乡留守儿童教育相关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