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中国艺术风格和十八世纪中国建筑的起源, 中英两国园林的对比, 以及欧洲园林和建筑的中国风设计。作者将中国园林对欧洲的影响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异国情调、奇异风格和菶仿风格。书中还有大量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园林风格的图片。本书为我们跳出自身文化圈子去反观自身提供了一个入口, 这也是中国当代园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建筑作品仅仅被用作园林中的点缀,用来活跃园林风景中死气沉沉的角落,而不必暗示任何独特的个性,那么人们可以在园林中采用任何类型的建筑设计。你可以选择设计一座希腊式或哥特式的建筑,或者选择采用□□□或者中国风格的设计,风格的选择上不存在任何限制。”
以上这段话摘自一本书,这本书梳理了十八世纪末新出现的园林风格。这段话总结了许多理论家的观点,他们在此前的几十年都沉浸于园林建筑的研究。这些理论家在园林营造中为中式建筑以及其他异域风格的建筑留了一席之地。但园林建筑师可能遵循多种建筑样式, 而中式风格只是其中的一种。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塔希提岛风”(Otaheitian)、印度风、摩尔风、□□□风和□□风都吸引了欧洲人的注意力。人们对所有这些新风格能带来的可能性充满热情,而这种热情启发了许多格外奇特的设计,尤其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设计。这些风格奇异的设计之前被轻视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时突然被各处都热情接受。但是立于这些风格之上的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这是□□一种从未被抨击的建筑风格,其价值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从未被质疑。希腊式的理想艺术和审美主导了整个十八世纪下半叶,崇尚希腊风格的建筑理论家认为自己更有权判断什么是优秀的品味,他们坚信自己的标准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他们的观点与被广泛接受的古典美学理想是一致的。一座展现了“优秀的品味”的园林建筑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采用了希腊式建筑的结构。友谊殿或美德殿(the temples of Friendship or Virtue)的设计都遵循了这种所谓的“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古典主义风格。①各类异国风格的建筑在所有建筑中处于不那么尊贵的地位,只是因为它们迎合了一种游戏感(sense of □□□y)。
在这些新式风格中,中式风格扮演了特殊的角色,证明关于“中国风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的专题研究是有价值的。而在中式风格影响建筑设计之前,欧洲出现过一股更具影响力的中式风潮,这股风潮发生在装饰艺术领域。在1750年左右,中国风才开始在建筑领域产生影响,在此影响下诞生了一些样式新奇的建筑。而在此之前,装饰艺术领域的中国风潮已经在欧洲流行了足足一个世纪了。许多有创造力的设计师对各种中式图案已经很熟悉,因此很多中式亭被装点得非常迷人。由于这种建筑风格受到时尚的青睐,因此它在欧洲的园林中迅速传播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简介
埃莉诺·冯·埃德伯格(Eleanor von Erdberg,1907—),艺术史家和东亚艺术专家。1927—1931年,她在波恩、柏林和维也纳学习艺术史、考古和汉学,1931年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工作,其间发表论文“中国对欧洲园林建筑的影响”。1934—1936年,她在□□生活与工作。1936—1950年,她分别在中国燕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51—1961年,历任亚琛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及教授。1968—1976年,任教于波恩大学,创立了东亚艺术学科。埃莉诺·冯·埃德伯格出版著作有《中国对欧洲园林建筑的影响》(1936)、《古老的中国》(196□)、《印度、中国和□□的艺术与□□》(1965)、《艺术史中的中国与□□建筑》(1968)、《中国古代青铜器:概念及图像》(1993)、《论东亚艺术》(1998)。
译者简介
陈健,又名陈方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古典园林研究中心主任,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出版译著有《告别理性》《无根基的知识》《西方建筑:从远古到现代》等;出版著作有《后现代建筑》《理性与游戏》《科学划界》等。
第一章 中国艺术风格
第二章 十八世纪中国建筑知识的来源
第三章 英中式园林
第四章 园林建筑设计
第五章 异国风格和怪诞风格的园林建筑
第六章 异域风格和怪诞风格的建筑细节
第七章 模仿风格的演□
第八章 模仿风格的类型和细节
结 论
附 录
图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