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托于作者数十年来搜集收藏的作家亲笔书信、手稿等一手资料,以及作者实地探访作家故居,查阅大量史料文献,将作家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讲述作家创作往事,展现新中国文艺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激发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存史价值。
本书选取郭沫若、茅盾、周扬、丁玲等一批代表性的党员作家,寻访他们在北京的足迹,结合他们留下的珍贵手迹,讲述他们在北京居住、生活和创作的故事。他们的文学创作,是新中国红色文艺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充分弘扬了党的文艺政策与爱国统一战线,是坚定历史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样板。作者在书中展示近百张珍贵的作家手记,实地寻访作家故居,从文学角度,揭示了新中国红色文艺在首都北京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展示出这些党员作家爱党爱国、不忘初心的使命感,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文艺取得的巨大成就。
序 言
徐光耀
京城名人手迹鉴藏大家方继孝先生要出一本书,书名《北京红色文化的文学探寻》,约我写一篇序。我本垂垂老矣,已懒于动笔,但方先生盛情难却,再读方先生的书稿,让我似乎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北京,很受感动,于是决定还是写几句吧,一是搪塞方先生,再者也借此致敬那段岁月,还有那些人。
书中记录了20世纪一批作家在首都北京的生活片段,有郭沫若、茅盾、周扬、李六如、欧阳予倩、萧三、田汉、丁玲、邵荃麟、姚雪垠、杨朔、田间、郭小川、朱子奇、马烽、贺敬之和柯岩,还有我,共18位文学家。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都曾在北京或长期或短暂地居住过。他们生活和奋斗在北京,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新中国的文艺繁荣做出过很大贡献。
北京是新中国文学的摇篮。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文学艺术界人士与书中记述的这些作家一样,汇聚于京城,形成了一道波澜壮阔的文化风景。这道风景曾经靓丽无比,也曾经黯淡无光,但这是真实的历史。作者用这18位作家的手迹,再现了历史的片段,是真实的、可贵的。
这些作家大都是从延安或解放区走过来的,经历过枪林弹雨,资历老,阅历丰富,作品也真实感人。贺敬之主笔歌剧《白毛女》,一举成名,那时他才二十出头,是青年才俊。1947年我在华北联大上学时,听贺敬之讲过民歌课,真是幽默风趣、生动形象。丁玲是我在北京中央文研所上学时的老师,那时她是文研所所长,对我这个小字辈既赏识又照顾。从那时起,我受教丁玲老师几十年,受益很多。
我非常敬重这十几位作家,还曾当面聆听过郭沫若、茅盾、周扬等前辈的教导,从他们身上学到过很多东西。可惜这十几位作家除了贺敬之和我,其他都已作古,但他们的文字、他们的精神永在。讲文化自信,似乎可以在他们身上寻找到一些答案。
回忆20世纪50年代,我在北京生活的那几年,是我的文学梦想无比宏大的时候。无论是在大杂院,还是在大耳胡同15号,我都一心想在文学上更高更强。那时除了发表了些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外,更重要的是在谋划一些鸿篇巨制,准备材料,动笔写三部长篇小说:一部是以旷伏兆将军为原型的《将军向我们走来》,一部是以旷伏兆将军在雄县米家务开展的地道战为素材的《地道战》,还有一部是取材于老家雄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奔流的大清河》。近20万字的《奔流的大清河》已经完成初稿,《将军向我们走来》已写了大部分,可惜因为历史的原因,有的未能完稿,有的未能出版,后来这些手稿也丢失了。正是在这里,我由云端跌落到了谷底。我受到牵连,不断地交代问题,后来又被打成右派。现在想来,可以自慰的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我居然很快写出了《小兵张嘎》的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实现了自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被压抑到极点而爆发的奇迹。
历史是过去了,但这些作家的作品里所流淌的红色基因是永存的。历史的细节,就像摄影,是一个个被定格的瞬间。这些旧居,也镌刻下这些作家们为新中国建设而奋斗的足迹和鼓与呼的身影,为首都北京增添了一抹绚丽的红色。
得感谢方先生,感谢他用心收藏、用心为文、用心做事,展示这些作家亲笔书写的带着他们体温的简历、手稿、书信等第一手资料,让本已尘封的旧迹又闪现出了火花。方先生精心珍藏的作家们的手迹,像是把他们的生命片段烙印在红色的笔记上记录了他们为共和国的发展曾经做出的无私奉献,笔迹中流淌着他们初心、情怀与操守。
人老了,记忆力大减,奉命为文,草成一篇,句不成句,文不成文,不知在方先生那里可交差否?
2021年6月1日于石家庄
方继孝,北京人。文史学者、作家、鉴藏家。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并潜心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代表性文章包括《陈梦家往事》《陈独秀遗稿的下落》《高山仰止葬忠魂叶恭绰的传奇人生》《家具传奇共劫波记陈梦家与王世襄》等。
著有《旧墨记》(六辑)、《碎锦零笺》、《方继孝说书信的收藏与鉴赏》、《品味书简》、《撂地儿》、《笺墨记缘》,辑校有《陈独秀先生遗稿》,整理有《溥仪批校本〈我的前半生〉》、查阜西《古琴的常识和演奏》、孟超《流云散记》等。
郭沫若:在大院胡同所作的翻案文章
茅盾: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探索者
周扬:浓缩了的一部文艺史的人
李六如的《六十年变迁》
欧阳予倩的最后十三年张自忠路5号
萧三的革命生涯与诗
田汉在细管胡同9号的生活与创作
丁玲:居京的寓所与创作活动
邵荃麟与中国的文学事业
姚雪垠:复外大街22号楼与《李自成》的终结
杨朔: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秀散文家
田间:后海北沿的诗风小院
郭小川的新诗创作
朱子奇与陕甘宁边区文艺
马烽:居京的寓所大翔凤胡同3号
贺敬之 柯岩:南沙沟的伉俪诗人
徐光耀:居京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