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的一个特出:从价值取向方面说,屈原与儒、道两家同属内圣外王之道。但是,从思维方式和哲学倾向方面说,儒与道是形态不同的辩证思维,而屈原是知性思维;儒与道在哲学倾向上是形态不同的天人合一,而屈原是主、客二分。这种不同使屈原在对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中走向了悲剧,从而与在价值追求中采取权变态度的儒家和采取超越态度的道家形成了鼎足而互补的三种生命精神。屈原的诗歌就是其悲剧性生命精神的艺术呈现。
长期以来,屈原研究者大都以儒解屈,对屈原进行儒家化形象重塑。近代以来,又把屈原道家化或法家化,乃至说屈原的思想是阴阳家、纵横家、黄老学家等。对这种纷杂局面,学界即有辨说,也未触根柢。《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辨》力图从哲学思想和诗学角度辨明屈原与儒、道之间的复杂关系,发掘出屈原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精神和诗学意识方面的独特贡献,为重建中国文化传统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其他版本请见:《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辨(新版)》
田耕滋陕西城固人,1951年12月生。现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讲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楚辞研究、老庄研究、中国文化史论等课程。在《文学遗产》《孔子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多篇论文被人人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被《新华文摘》摘录。著有《圣化之梦与梦化文学》一书。
绪论
第一章 屈原与战国学术文化
第一节 儒、墨显学与战国崇圣尚贤文化精神
第二节 屈原“美政”理想的学术渊源
一 屈原“美政”思想的核心与文化特性
二 屈原“美政”思想模式的学术渊源
三 屈原“美政”理论基点的学术渊源
第三节 根性与冲突:屈原与楚文化之关系
第四节 君臣遇合论
第二章 儒、屈、道三家“道”论
第一节 儒家人道的核心及其政治学特点
一 孔子人道及其思想核心问题
二 荀子的王道政治论:君主民本一体论
第二节 屈原“中正”之道与屈原被疏原因
一 屈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中正”之道
二 屈原被疏原因探幽
第三节 道家“自然”之道
一 老子“道”的价值指向与“德”的结构
二 老子“自然”思想发微
三 老子“无为”论及其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第三章 儒、屈、道哲学理性论辨
第一节 儒家“中庸”理性
第二节 屈原“中正”理性
第三节 老子哲学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一 “道”是方法论
二 “道”的方法论内涵
三 “道”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章 孟子与屈原的人格精神及生命境界论辨
第一节 孟子的人格精神与生命境界
一 士人何为
二 “集义”与人格独立
三 “上下与天地同流
附录 孔子“与点”及其心态超越
第二节 屈原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悲剧
一 屈原生命意识的内在结构
二 屈原生命意识的准宗教性
三 屈原的思维方式与其生命悲剧的人性深度
第五章 儒、屈、道诗学与美学
第六章 屈骚风骨与民族精神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
后记
其次,“自然”是指社会发展的自然状态。老子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如同自然界一样,依其自在规律发展。在上者对社会的发展只能“辅”而不能强行控制或改变它的发展方向。如果强行控制,就必然对社会造成危害。因为任何企图控制社会者,都难以避免他们的私心私欲;正是他们的私心私欲扭曲了社会的公意,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制造了社会生活的灾难。所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一切统治者都应该像圣人那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实行“无为而治”,让“百姓”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主生存,独立发展,“自化”“自朴”“自富”。
最后,“自然”是个体生存的理想状态。“质真若渝”四个字最精要地表达了老子人生态度的“自然”化。李嘉谟说:“质真者不徇于外,则惟吾所之,故若变。”①可知,所谓“质真”,就是率性而行;所谓“若渝”,就是不执著。在老子看来,人生一切都应按照自己的本性需要去做,用不着压抑,用不着虚伪:也用不着心机,如赤子一样纯真无瑕。然而他对自己的需求又并不执著,而是知足知止,能屈能伸。在心外破除了利益的执着,在心内破除了观念的执着。内则适性而已,外则随遇而安,只求心灵的真淳与自由。
由上述对老子“自然”概念的解析中可知,“自然”乃是表述宇宙整体非“人为”化的存在状态的哲学命题。其意旨固然是指向人的,确实具有人文价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