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伯慧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领域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1980一1982年,先生曾应日本方面邀请在东京大学讲学两年,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挤时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专栏文章,连载于香港《文汇报》上,获得了读者的好评。通过这些文章,不仅可以了解当时日本的风土人情,而且还可以品味詹先生优美的文笔和博爱的情怀。回国后,先生将这些文章结集为《东瀛杂记》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先生对文集作了增补后又以《日本面面观》为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20多年过去了,由于当时印数较少,这本散文集一般人已经难觅踪影。今年是詹伯慧先生诞辰80华诞,为了使青年学子深入了解老一辈学者的风采,我们在为先生编辑祝寿文集的同时,决定再版先生的《东瀛杂记》。此次再版我们只增加了几幅照片,内容及文字未作改动。
通过这些文章不仅可以了解当时日本的风土人情,而且还可以品味先生优美的文笔和博爱的情怀。
出版说明/1
序/1
色彩缤纷的国家/1
鲁迅——内山——友谊/3
“源远流长”解/6
读书之风/12
时间和效率/15
现代化和民族化/19
汽车王国和交通秩序/23
“步行者天国”/27
东京的社会秩序/30
“案内”种种/33
敬老之风/36
工资和物价/39
“买东西的地方”/42
日本的有钱佬/45
子弹列车/49
“中华料理”/53
“中国语热”/57
“可别误会!”/61
日本人的姓名/65
地名谈趣/70
大学的门槛/76
“退休”与“募集”/80
新年旧俗/85
“你们那里来的!”/89
精心经营的旅游业/92
樱花漫笔/96
博物馆赞/100
浅草风情/105
上野一瞥/109
两座大佛/113
“平和思想”和大船观音/117
青叶城下访鲁迅遗迹/121
火山口见闻/126
北海道游“最”/130
札幌记游/136
日本的公教人员,包括大学教授在内,大都住在离上班地点很远的地方。坐地铁,跑月票,动辄一个小时以上,他们习以为常,已不觉得是个多大的负担了。平常他们都没有午休的习惯,中午十二点下班,下午一点就该上班了。中间这大约一小时的时间,用来吃午饭的仅仅是一刻钟左右,其余的时间多半用来应酬会客,料理私务,可真是充分利用,一点也不浪费。我刚到的那段日子,为了照顾我的生活,系里几位懂点汉语的教授、助教和研究生几乎每天都要在百忙中抽空来看我,他们还主动提出来教我学点常用日语。他们一般都是在十一点左右来,自己先把该办的事情提前一点办完了,就抽出下班前后一些时间来为我服务。
他们的时间观念可真强,只要是说过十一点到,准是十一点整门上的电铃就响,从没有提前或推迟过,风雨无阻,丝毫没有差错。在国内过惯了比较松弛的生活,每天午休两小时上下的人,初到这样一个高度紧张的生活环境,自然会很不习惯。幸好我在“文革”期间由于乡间生活的磨炼,早已打消午睡的习惯了,总算还比较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日本朋友对于中国城市职工这种与众不同的作息制度,是有所议论的。我就听见过如此直率的评论:“每个人每天多休息一小时,几亿人该多花费多少时间啊!”一位从中国西北访问归来的学者,颇有感慨地说:“我们这次去敦煌,大清早就从县城住所出发,路上颠了好几个钟头汽车,好不容易赶到敦煌,恨不得能马上一睹名胜风采,可是,偏偏遇上了漫长的午休时间,只好耐心地等待上班再看了。”效率高,速度快,这自然与各种现代化、自动化的生活条件有联系。首先是少不了一个设计周全、四通八达的城市立体交通网,川流不息的各种公用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抢时间、争效率的条件,还有就是各种自动化的电脑装置,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也给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提供了保证。
就拿银行的工作为例吧,今天在日本就像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到处银行林立,银行的工作和许多家庭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不是普遍采用了自动取款的电脑装置,从填单据到数钞票盖章子等一系列的手续,该费多少时问才能办妥取款手续啊!现在有了自动化装置,全国银行通过电脑连成一片,你只要身带一个存款卡片,走到全国各地,随时可以到邻近的银行自动取款,这该多么省事!现代化自动化固然为争取时间、提高效率创造了条件,但只有现代化自动化的装置,没有现代化的头脑,还是不行的!关键还在于人们的头脑要时刻存在着时间和效率的观念,如果脑子里面还是松松垮垮、慢条斯理的,即使有了现代化自动化的优越条件,也不一定能达到高速度、高效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