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最好的保护》是一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工作之余的散文随笔集。全书内容丰富,主题积极向上,大凡作者到过的地方,教过的学生,相处的同事以及对世事的思考,敏于心,流于笔,形成心底里柔软的文字,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故事,一种种生活,道出对青少年的观察、关爱与引导,助力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作者用真诚的文字书写了青少年的憧憬、困惑与多姿多彩,多侧面地记录当下青少年的现状,抒发了作者的感悟,无论绘景、写人、叙事,还是抒情、感悟,笔下流淌着炙热的善良真诚、人文关怀、人性思考,文字充满着理性,又不乏趣味和韵味。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人性的关爱,对教育的思考,对社会的呼吁。
《善良,是最好的保护》是一部记录青少年成长路上喜怒哀乐的散文随笔集。全书共分“自然之秀”“校园之声”“文学之光”“快乐之美”“人情之暖”“世事之思”六大部分,从不同角度对当下青少年在校学习、生活及其健康成长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解读与展示。
全书通过作者二十多年来教书育人的切身体验,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解析文学写作对语文学习的助推、养成积极奔放的人生态度、体味家庭温暖师生及同学的亲密无间以及对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剖析,全方位助力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思考与探索,真实记录当下青少年的生存现状、学习困惑和未来憧憬,正确引导青少年安全渡过青春叛逆期的“泥淖”,从而为今后走上更高级别的学校或走上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
作者刘央是一位资深的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文笔流畅,情感充沛,积极健康,章节设置层层深入,合理合规,既有理论层面的探索,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字里行间洋溢着真善美的人性光环、温暖贴心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如何破解当前青少年教育普遍存在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有益的教学方案。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善良,是最好的保护》不愧是一部助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的好书,特别适合中学语文老师、学生及家长阅读。欢迎各界朋友关注、收藏。
“教师写作”“指导学生写 作”访谈实录
二○二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笔者的新书《随风奔跑的 少年》分享会在江西新华文 化广场南一楼中心舞台举行 ,以下是《江西晨报》记者 对笔者的现场采访实录。 晨报记者:听说您是一 名教师,您怎么看待“教师 写作”与“指导学生写作”这 一相关问题? 笔者:是的,我是教师 ,来自美丽的山水武宁,是 武宁县第二中学的教师。我 认为“教师写作”与“指导学 生写作”是两个概念,当然 两者之间又有关联。教师在 两者中充当的角色不一样, 使命不一样。 在“教师写作”中,教师 充当作家的角色,要以文学 的标准规范自己的创作,把 自己生活的阅历,岁月的积 累,对人生的态度,对社会 的理解,选择自己最擅长的 文学形式,或是诗歌,或是 小说,抑或是散文等,化为 美好的文字,写成文学作品 ,奉献给读者,给读者以启 迪,给读者美的享受。 “指导学生写作”,教师 充当教师的角色,即传道授 业解惑者也。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学生写作也不 同于教师写作,教师写作是 指文学创作,学生写作主要 指的是写作文。要以教学大 纲中作文训练的标准来引导 和规范学生写作文。例如, 文体要明确,中心要突出, 内容要充实,感情要真挚, 结构要完整,行文要流畅, 文字要优美,书写要整洁, 并且要达到一定的字数。这 般指导和训练,假以时日, 自然能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 便能让学生写出满意的作文 ,决胜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 ,尤其是中考和高考。 “教师写作”与“指导学生 写作”,毕竟是同一个生命 主体即教师的行为,两者之 间自然有密切关联。会写作 的教师,有过写作的真实感 受,有过写作的感性经验, 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就不会空 对空,而是能点到要害,点 到关键点。另外现身说法能 够信手拈来,写作的教学实 例,从标题、立意、选材到 行文中的一个细节甚至一句 话一个词都举不胜举,鲜活 有质感,写作课堂会有滋有 味有趣有嚼头,给学生留下 深刻的印象。再说,会写作 的教师语言相对来说更精美 ,给学生以熏陶,给学生潜 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深远。 指导学生写作文会取得更加 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 养自然就会有更大幅度地提 高。记得有一位教育名刊主 编说过:“阅读、写作与旅 行是教师的三个风火轮。”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 师也呼吁:“语文教师必须 会动笔写文章。”从教以来 ,他们的话,一直鞭策着我 ,让我铭记在心。 晨报记者:您认为写作 的灵感应该来源于哪些方面 ,是否可以分享一下您的写 作灵感来源方式? 笔者:我认为写作的灵 感应该来自生活,来自作者 内心的爱,即对自然对社会 对人类的关爱与期待。 至于我的写作灵感,具 体而言,来源于阅读、来源 于观察、来源于旅游、来源 于影视、来源于思考、来源 于内心的悲悯与良知等。读 过的书,看过的影视,抵达 过的地方,敏于心,流于笔 ,皆可形成我心底里柔软的 文字。 当然,写作不完全依赖 灵感。这我有切身体会。例 如二○二○年是中国脱贫攻 坚的收官之年,九江市筹划 出版一本有关脱贫攻坚成果 的书,我受命采写武宁县官 莲乡东山村的脱贫纪实和武 宁县石渡乡柳山村驻村第一 书记柯芳芳的先进事迹,那 不是靠灵感能够完成的任务 。当时我带着采访任务奔赴 两个地方进行深度采访,回 来以后,静心坐下来,好生 整理材料,选准角度,一个 字一个字地敲,写完后一遍 又一遍地修改,直到自己满 意为止。结果挺好,一篇登 上了《乡音》,另一篇发表 在《九江日报》,并收入《 浔阳江》里。 晨报记者:在您写作历 程中,哪本书或哪位作家的 作品对您影响较大? 笔者:一个作家进行文 学创作,除了有文学热情, 肯定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 我读过好些书,感觉几乎每 部书对我都有或大或小的影 响,多多少少能给予我文字 营养。其中对我影响较大的 一部书是《平凡的世界》( 第一次读是高中时,下了晚 自习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 看的,后来到了大学,又重 读了这部书,有了新的触动 ,新的认识,省吃俭用买了 精装本上中下三册,现在仍 在我家书柜里收藏)。这是 路遥用生命谱写的史诗般的 鸿篇巨制,上百万字,全景 式地描述了一九七五年初到 一九八五年这十年间中国城 乡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 的巨大变迁,成功塑造了孙 少平这一典型形象。读书人 孙少平的命运牵动着我,牵 动着一代代读书人,赢得广 泛的读者,这部书至今在各 大图书馆借阅量仍然居高不 下。据统计,有一年,《平 凡的世界》在北大清华图书 馆借阅量排名都进入前十, 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传世力作 。这部书,让我时刻铭记, 在自己的创作中,要倾注更 多的人文关怀,融入更多的 生命思考。
刘央,笔名康梦,女,1974年出生,江西武宁人,武宁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作品散见于《九江日报》《快乐学习报》《长江文学》《博河文学》《高中生之友》《教师博览》《素质教育》和《教育学文摘》等全国各地报刊。
第一辑 自然之秀
写不尽的大美庐山
日落漫西海
白云深处有熊家
花开北湾春意浓
赶赴一场与漓江的约会
悠悠水语话巾口
淅淅沥沥婺源行
探访天下第一泉
风景在脚下延伸
厦门,我爱恋半生的城
第二辑 校园之声
文迪,老师看好你
墙角一枝梅
走过那条街巷
最喜走穿廊
冬晨那一抹清香
一丝爱的微光
细微之处见精神
往事悠悠
消逝的老树
春日生命纵歌
活成一棵松
三名职校生的成长报告
叫停抑郁症进校园
抵制语言暴力反抗校园霸凌
第三辑 文学之光
行走,解密赣鄱大地
初见鲁敏
博客红人张小砚
公号大V六神磊磊
文字是他的人生注脚
草根作家老戴
走在文字的沙滩上
第四辑 快乐之美
朵朵向阳花
花在恰时开
快乐岛的门票
别样小镇钟书阁
闲时莫忘读点诗
名著精彩片段表演比赛
听书是另一种阅读
朗读绽放精彩
找个出口为情绪泄洪
尊重是最好的爱
美食致美好
鸡蛋的烟火人生
春节舞狮子
乡风柔适话过年
打捞文明长河中的黑珍珠
第五辑 人情之暖
一缕青烟寄哀思
晨曦里的妈妈
我的舅舅我的娘
封存在鸡爪梨里的记忆
阿姐,美玲
一场病魔与爱心的博弈
一粒永远的种子
大爱无声暖彭坪
善良,是最好的保护
第六辑 世事之思
思考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高空中的救赎
古井无声
修江绝钓
强生家的稻田
大洼山与杨梅寨
打包带来的福气
有一种运气叫实力
消费同情
不纠缠是一种智慧
不可触碰的底线
挥臂一拦是担当
孩子,我想轻轻地对你说(后记)
写不尽的大美庐山
庐山,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庐、匡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部。它以雄、奇、险、秀而闻名天下。
庐山,危峰耸峙,流泉飞瀑,美在自然,美在四季,有“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之说。大美庐山是诗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山山水水皆入诗,花草树木都含情,它因时不同,因人而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自古庐山文人多登临,留下的诗词佳作数不胜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道出唐代白居易的心声,“江南到处佳山水,庐阜丹霞是胜游”呈现宋朝寇准的随想。然而抒写庐山,唐不过李仙,宋不过苏子。李白探访庐山,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东坡游历庐山,发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性感言。不仅如此,“千峰庐山锦绣谷,一水蜀道玻璃江”系陆游眼里的锦绣谷:“日初金光满,景落黛色浓”是吴均笔下的五老峰……历经岁月的洗礼,这些皆已成为诗林的瑰宝,庐山的经典名片。
如今庐山早已打造成中国AAAAA级旅游风景区,中外游人,络绎不绝。南来北往东西客,或腾云驾雾凌空而降,或乘京九铁路,或借长江水渡……抵达九江,再坐缆车,一刻钟左右,便可神游庐山处处胜景,也许不及登泰山的酣畅淋漓,没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的感觉,但尽可收获俯视鄱阳湖烟波浩渺、坐看《庐山恋》昼夜放映的悠闲与浪漫,定能牵动他感动你,也总是吸引着我。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家住庐山西海畔,离庐山不远,加之在九江读了几年书,平生多次游庐山,每回游历都有不同的收获与感想,庐山就像一部耐读的经典名著,让我常读常新。
初上庐山是在我念大一时,那是暮春时节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我们全班同学从十里莲花镇徒步登山。一路上,大伙儿说说笑笑,你追我赶,前者呼,后者应,或歌于途,或休于树,或饮山泉水,或以水沃面,舒爽精神继续前行。时而惊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而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约莫三个来小时后,我们抵达庐山牯岭小镇。那会儿的牯岭小镇远不及现在繁华,就住宿而言,大致是些招待所之类的。我们入住在江西煤炭公司招待所,条件一般,但经济实惠,我们一致认为挺好。集体办妥入住,各自放好行囊,趁着天色尚早,决定观山览景立马开始,第一站是距离招待所不远的仙人洞。
毕竟是第一次上庐山,我满眼新鲜,很是兴奋,忘了登山的疲惫,也全然未觉高山的寒凉,沿着窄窄的石阶,时而上时而下,逼仄处,低着头弓着身也就那样过,年轻甚好,感觉没怎么费劲便到了洞口。喏,真是一个洞。左看右看,没发现人工雕砌的痕迹,嗯,天生的一个洞!寻寻觅觅不见仙,权当神人闲远游,略略感觉此处此景乃“天生一个仙人洞”呢!
我们没有导游讲解,也没有手机搜索,仅凭大家的见闻与学识你一句我一句零零碎碎算是完成了仙人洞的解说:仙人洞原名佛手岩,因其形如佛手而得名。相传后来唐代“天下剑仙之首”的纯阳剑仙、道教丹鼎派祖师吕洞宾在此修炼成仙便易名为仙人洞,着实是一处道教福地洞天!
道教圣地,不容亵渎,大美庐山美在其文明。此次庐山行真是好生给我们上了一课,它教会了我们什么叫教养,什么是文明。当时有个同学好奇仙人洞里一块“红绳圈地”,不假思索,一脚跨进去,突然一位须眉白发的青衣道者闪出来,大声呵斥:“教养!这么大的人了,怎能没教养!”那同学迅速退出,面红耳赤,灰溜溜地混入人群里。我心头一惊,庆幸自己没被好奇心冲昏头脑而越雷池一步,然而为自己有过同样的好奇心而羞愧,切身体会到教养是何等地重要,它藏在心中是灵魂,外化在行动里便是人品,是一种无须人提醒的自律。人哪,无论何时何地出于何种原因都不能丢了灵魂没了人品……
翌日星期天,我们陆续到了幽雅素静的如琴湖、绿荫深处的美庐、古木参天的三宝树、雄伟壮观的三叠泉,最后一站是“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的含鄱口。由于时间关系,尽管我们意犹未尽,还是集体坐车下山返校了。
多少年来,我特别遗憾自己未曾见识过庐山的雾气腾腾、云海茫茫。不记得是第几次上庐山才弥补上这一缺憾,只记得那是在夏末初秋。俗话说,秋老虎。闷热的日子,最难得的是一丝清凉,加之身体的原因,我狠心放下一切,暂别烟火尘世,只身上庐山小住了几天。因为陌生,游人似乎于我毫无干系,顿觉山空唯有我,山美任我游!
到底是名山,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好。清晨可观朝阳,日暮尽赏余晖:遥看瀑布如练,近听泉水叮咚;抑或在苍幽树木下纳凉,与婀娜的无名小花嬉戏。最惬意的是细雨寄情思,雾来雾去韵未了,抒写着江南独有的温雅,如无声的诗行,又似轻柔的音符,瞬间让人有了仿若受禅意洗礼后的清幽与通透……
峰高、谷深、水润是天赐庐山的礼物,因之而成的云啊、雾啊,似絮似烟又像棉,壮阔如海,动态如涛。小住的几天里,我错过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