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就是东边的山坡。除了以千丈绝壁东临大海的碣石山之类,几乎所有的山冈都有一个东坡,就像西坡、南坡、北坡一样的平常。比如在长江边的忠州城外,就有一处东坡。唐代元和年间,白居易被贬忠州(今重庆忠县),他十分喜爱那里的东坡,作诗说: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假如你随意走进一个山村,向村头的老乡打听:东坡在哪里?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指给你看:喏,就在那边!
黄州(今湖北黄州)的东坡,在地貌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黄州本是一座山城,四周冈峦起伏。东门外的山坡上有一处比较平旷开阔,面积有五十来亩,原是官家废弃的营地,荒草离离,瓦砾遍地,不像忠州东坡那样绿树成荫。即使在苏轼把这块荒地开垦出来之后,每当他乘着月色在东坡散步时,手中的拄杖还不时敲击到路上的瓦砾,发出铿然的声响。可以说,黄州东坡原来绝非什么名胜之地。但是,正如清人袁子才所说,江山也要伟人扶,自从元丰四年(1081)苏轼在黄州的东坡开垦荒地并自号东坡居士之后,黄州东坡就成为闻名天下的名胜,东坡也就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专有名词了。
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解下来到黄州。当时只有长子苏迈在他身边,其余的家人都由弟弟苏辙暂时照看着,直到五月底才来到黄州与苏轼团聚。苏轼平时不注意理财,囊中没有多少积蓄,他一到黄州便陷入了捉襟见肘的穷困境地。他写信给故友章惇说:(黄州)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见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人们在艰难孤独的处境中都盼望着从亲人那里得到慰藉,苏轼何独不然?他曾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独自来到江边散步,缺月挂树,漏断人静,自觉犹如一只失群的孤雁。然而他竟然害怕一家老小前来黄州,原因当然是囊中羞涩!果然,合家团聚之后,苏轼的积蓄只勉强支撑了一年,就不得不另谋生计了。
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此时,故人马正卿前来探望。马正卿是杞县人,二十年前,他正在汴京做太学正的学官。一天,即将赴任凤翔府通判的苏轼前去访问他,正逢他外出,便信手在其书斋的墙壁上题了一首杜甫的《秋雨叹》。性情耿直、落落寡合的马正卿看了题诗,心有所感,便辞去官职,跟随苏轼前往凤翔去当他的幕僚,主宾相处得很融洽。如今马正卿看到苏轼生活穷困,便出面向官府提出申请,让苏轼开垦东坡上那片废弃已久的营地以谋衣食。此时的黄州太守正是对苏轼非常友好的徐大受,马正卿的申请顺利地获得批准。于是苏轼买了一头耕牛,动手开垦东坡。要把一块遍地瓦砾的贫瘠荒坡开垦成良田,谈何容易!苏轼率领家人和家僮,拾瓦砾,烧枯草,平整土地,还疏浚了一口废弃已久的暗井。除了马正卿,黄州的土著潘丙、郭遘和古耕道等人也赶来相助。众人不辞辛苦,苏轼也累得筋疲力尽。风吹日晒,苏轼白皙的脸膛已变得乌黑。到了深秋,他们终于在地里种上了麦子,第二年就收获了大麦二十石。麦子收割后又种上水稻,苏轼看到沾着露珠的秧苗在月光下闪着银光,心中充满了喜悦。后来苏轼又在田地四周种了三百棵桑树,以及一些枣树、栗树,还在东坡附近盖了五间住房,并自号东坡居士。等到南宋的陆游在入蜀途中经过此地时,黄州东坡已成为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的名胜之地了。
宋人洪迈、周必大等人都认为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是出于敬慕白居易的缘故,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更为直接的原因是身处危难的苏轼在黄州东坡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东坡提供了他全家人的衣食,东坡上建有为他遮蔽风雨的居所,东坡附近有供他流连吟赏的江山风月,还有与他愉快相处的田父野老,东坡使苏轼的人生态度更加坚毅刚强、脚踏实地,东坡也使苏轼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质的飞跃。偏僻荒凉的黄州东坡因接纳过苏轼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块圣地,东坡也成了苏轼最广为人知的称号。[1][1] 元丰六年(1083)六月,也就是在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两年之后,陈雄在扶风县天和寺里的苏轼诗碑后的题跋中已称苏轼为东坡苏公,见《金石续编》卷一六《天和寺诗刻并记》。其时苏轼尚未离开黄州贬所。
从那以后,除了苏轼曾经自称的东坡居士东坡老人,人们又亲切地称他为东坡先生苏东坡东坡坡仙坡公大坡老坡,甚至是一个字坡!
正因如此,尽管苏轼在四十六岁那年才自号东坡居士,但笔者在本书中将始终称他为东坡。
目 次
◆..楔子一003
◆..楔子二005
◆..第一章.东坡的家庭011
一.祖父与双亲011
二.弟弟子由014
三.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018
四.儿孙023
五.亲戚027
◆..第二章.东坡的交游033
一.前辈的忘年之交033
二.推心置腹的知己041
三.亲如手足的僚友051
四.相濡以沫的患难之交054
五.深明大义的谪地长官069
六.善良质朴的平民朋友074
◆..第三章.东坡的弟子081
一.黄庭坚081
二.张耒085
三.秦观088
四.晁补之091
五.陈师道093
六.李廌095
七.李之仪099
八.李昭玘101
九.李格非、廖正一、姜唐佐等102
◆..第四章.东坡的敌人107
一.李定、舒亶、何正臣、张璪等107
二.朱光庭、贾易、赵君锡等109
三.吕惠卿、王珪、林希、沈括等113
四.章惇117
五.王安石120
◆..第五章.东坡在朝廷127
一.东坡的政治思想127
二.东坡与新法135
三.面折廷争的诤臣143
四.视富贵如浮云147
◆..第六章.东坡在地方官任上153
一.发硎初试154
二.徐州抗洪158
三.杭州的水利163
四.万家忧乐在心头171
◆..第七章.乌台诗案179
一.阴谋的出笼179
二.柏台霜气夜凄凄186
三.营救与出狱195
四.乌台诗案的文本分析202
◆..第八章.东坡在黄州213
一.缥缈孤鸿影214
二.东坡居士223
三.赤壁风月231
四.东坡五载黄州住241
◆..第九章.东坡在惠州、儋州251
一.南迁途中252
二.报道先生春睡美257
三.从惠州到儋州262
四.梦里似曾迁海外267
五.细和渊明诗273
◆..第十章.东坡与人生285
一.立足于性情的道德观286
二.重视实践的认识论292
三.愉快的生活态度299
四.平易近人的智者308
五.东坡的精神家园315
◆..第十一章.东坡与文艺327
一.融入生命的艺术气质328
二.灵活通脱的文艺思想336
三.灵动活泼、诗情浓郁的散文348
四.清雄奔放、奇趣盎然的诗362
五.以诗为词与逸怀浩气378
六.别开生面的书画艺术395
◆..第十二章.永远的东坡415
一.万众仰慕的一代文宗415
二.大苏死去忙不彻426
三.东坡百世师435
四.年年腊月拜坡公448
◆..跋一463
◆..跋二466
◆..补记470
◆..附录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