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本质是教育问题。问题行为背后,反映出孩子未能用语言表达的真实需要。本书以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美国接诊的十二个典型的问题儿童案例为基础,集案例分析、理论指导和诊疗实例为一体,帮助教育者理解儿童行为,洞察背后的需求,与孩子站在同一战线,设身处地地思考,与孩子共同面对环境中的种种困难,将孩子引向健康快乐成长的轨道。
书中典型案例:
甜美可爱优秀的独生女弗洛拉,用癫痫发作获取关注。
说谎成性,频繁尿床的卡尔,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发育迟缓、阅读障碍的左撇子罗伯特,害怕竞争和挑战,用示弱获取母亲的溺爱。
仇视养父的约翰,因缺乏安全感而说谎。
进食障碍、粗鲁、想要奴役他人的贝蒂,心结是早年与母亲分离种下的被抛弃感。
打架、偷窃、虐待动物,最终进入监狱的尼古拉斯,在严酷竞争下造成心灵扭曲。
惯于行窃的迈克尔,早期的家庭贫困和缺乏关心造成他的低自尊感。
经常逃学、渴望留级的瑞秋,因幼年体弱多病备受宠爱而不愿面对现实中的挑战。
◎全书分三大版块,直观通俗,易于掌握
有基础的理论分析,选取十二个最为典型、常见的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再进行现场的讨论和沟通展示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心理学大师如何敏锐、准确地找到问题核心。
◎没有问题儿童,只有没能发现孩子真实需求的家长和教育者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在很早的时期就确立起完整的生命风格。所谓问题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因身体缺陷、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或人际关系等因素,萌生了自卑感,无法应对这种自卑无助的处境,不懂得如何表达需求。只要及早发现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孩子就能重新走上健康、追求卓越的人生轨迹。
◎阿德勒得意门生W·贝兰·沃尔夫倾力导读,对阿德勒成为社会学与教育学基石的生命风格理论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说。
◎用细节展示阿德勒和父母、孩子的沟通现场
阿德勒手把手教你如何与孩子理性沟通,如何听,怎么说。
导读
阿德勒与我们的精神官能症世界
医学博士W.贝兰·沃尔夫(W. Beran Wolfe)于纽约市
一
想了解人性,就得掌握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式。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对现代心理学影响深远,他在研究中点出了解析人类行为动态模式的关键。不过在这本病历集结问世之前,钻研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研究方法的学生,都得从阿德勒及其学生的德文出版物中,寻找阿德勒搜集的病例素材。多数德文出版物探讨的情况与病症,与欧洲大陆的环境密切相关,但对美国读者来说比较难懂。不过,个体心理学的原则与实际操作,其实在各地通用,这本单纯探讨美国个案的著作就是最佳例证。1929年,阿德勒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of Social Research)授课。在此期间,本书汇编的病例个案,在未经事先筛选或限制的情况下,被送往阿德勒在学院中设立的诊所。这位来自维也纳的心理学家与教育家,成功分析、治疗这几名个案,充分显示了人类行为确实具有基本的整体性(unity,德文einheit)。这几名个案,都是校园内和美国各大城市的儿童辅导诊所中常见的典型案例。有些个案是由纽约的医师或心理咨询师带到诊所,不过多数都是通过纽约的学校老师转介而来。这些老师都对他们所接诊的问题学生感到无比困惑。
阿德勒医师在维也纳成立了一所儿童辅导诊所,也替诊所整理了一份研究问题儿童的纲要。本书举出的个案,大致上遵照这套纲要来分析与治疗。为力求精简,文本中并未列出纲要的标题,不过对于想通过病历来进行研究的学生而言,本书内文的脉络与铺排再清楚不过。案例陈述方法如下:研究问题儿童的医师或老师,会根据报告纲要准备一份病历。阿德勒在未与孩童本人碰面,也未事先与老师讨论个案的情况下,逐句阅读病历,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推论与演绎。虽然阿德勒偶尔会被报告中的陈述误导,不过在多数情况下,他还是能针对孩童的人格建构出一幅动态图像,通常还能预测分析结果,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洞悉孩童的心灵。这些个案如同人生剧目中的演员,而针对这些演员,阿德勒总能以温柔、满怀同情的方式,清楚解释他们的遭遇和境况。
如同精神医学侦探的他,会先以评估线索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分析个案,接着再简短讨论孩童的状况,并重点勾勒出心理治疗或辅导的目标。接下来,孩童的父母会被带进教室,在学生面前接受询问和指导。最后孩童也会被带进教室,阿德勒会用简单、亲切的语言与孩童沟通讨论。分析中提到的后续追踪工作,则由一开始引介个案的医师或老师负责。学习期间,后续追踪者会不时提交进度报告,阿德勒也会探讨孩童的改变与反应。
并非所有孩童最后都能顺利重新适应社会。在美国治疗之所以会失败,有时是因为孩童的父母太无知,未能积极配合。虽然老师和精神科医师努力改变父母对孩童的态度,但这些孩童的精神官能症仍未解决。拮据的经济状况、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其他疾病,以及各种障碍与困境,导致孩童重回精神官能症发作的原始状态,上述皆是患者进展缓慢的原因。部分个案会暂时有所改善,但在新的情况下出现新的症状,这时就得继续进行心理治疗,直到父母对孩童行为的动态模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或是孩童用尽所有精神官能症的把戏为止。有位个案就在密集治疗和重新教育之下有大幅进展,不过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太过老派,面对这个难以克服的问题,他的状况又退回原点。老师不把学生当一回事,这种态度更让他备受挫折。短短几天内,这位老师就摧毁了几个月以来费尽心血辅导的成果。不过多数个案确实都有明确的改善,不少孩童的行为模式更是彻底转变了。
本书读者应该要了解到,这并不是一本探讨心理治疗的全面性的论文,而是针对儿童精神官能症的概述,是一扇通往病历阅读艺术的大门。本书的主要价值在于让必须与孩童、与成人打交道的人能更熟悉人类行为的动态模式。本病历集结无法详述治疗技巧,就像如果想学习蚀刻版画的艺术技法,阅读关于铜版印刷的准备与操作过程的论文是没用的,因为论文重点是介绍铜版印刷的物理与化学程序而非艺术技巧。假如本书能成功鼓励读者,不要将人类视为被贴上商标的静态机器,而是动态的,活跃生动,努力朝目标前进的实体,各自在令人困惑的世界里追寻意义与安全感,那就功德圆满了。
二
有些专著论文以科学的方式,探讨阿德勒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并详尽探究个体心理学的原则与实践。对于未曾接触阿德勒的作品的读者来说,本书作为入门读物,有必要在书中简述个体心理学的重点原则,以免书中个案看起来毫无关联、难以理解。对于已精通个体心理学理论的读者来说,这些概述或许会稍嫌累赘。
在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念中,人格特质具有整体性,但这并不是个体心理学提出的全新论述,也非其独有的观点。早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希腊剧作家就认为人格整体性是相当重要的基本思维。童谣《矮胖子》(Humpty Dumpty)的未具名作者,声称国王的大批人马和手下都无法重组破掉的鸡蛋,借此表达活体生物具有无法毁灭的整体性。人格若缺乏整体性,任何心理学家都无法预测人类行为。正因人格为整体,阿德勒才能在读过病历报告后预测孩童的行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难以想象肉体装载两个以上的灵魂,正如人类行为不可能只是特定驱动推力,或触发行为之本能导致的结果,因为没有人能预测驱动推力或本能的相对效力。假如每个人都是在难以预料的能量驱动之下,由盲目行为互动造就而成的偶然产物,我们就无法建立有系统的心理学。这和在化学元素的原子价每天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化学这个学科无法成立是一样的道理。伟大的诗人、精明的老妪、小说家、成功的将军和商人,都知道人类生物的整体性是了解人类有机体的必要条件。
阿德勒心理学的第二大原则,是将单位生物视为动态的整体,而此单位个体会遵循明确的生命风格,往确切的目标迈进。生命的目标就是维系生命。雷米·德·古尔蒙(Remy de Gourmont)在《爱的物理学》(Physique de IAmour)一书中写道。这就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沙堆没有目标,拿铲子把一些沙铲走,沙堆的本质还是没改变,沙堆还是沙堆。活体生物则有生活目标,不管是单细胞变形虫、蜂鸟还是长颈鹿皆然,而生物的整体组织与生活方式都是适合达成目标的手段。把活体生物的必要部分移除,此生物势必会成为不具形体、死气沉沉的细胞聚积物。
每个有机生命体都具备确切的生命风格,也会以确切、特有的技巧来与环境相抗衡,借此维系生命、达成目标。生命模式的复杂程度,会因生物的改变与适应能力而异,所以人类行为的模式比橡树复杂得多,橡树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有机生物。纯粹从生物角度来看,我们所谓的精神或心灵,指的就是适应、统觉、调动资源,以及运用攻击/防御之生存策略来维系生命的功能。
人类生命的目标是什么?在此,我们没有要针对人类的存在进行空泛、抽象的论述。以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每个身为有机生物的人,都在努力追寻某种程度的安全感与整体性(totality)。有了这两项要素,人才能接受自己继续存在的事实。全人类的目标就是让人类持续生存。
各物种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我保护机制,例如乌龟的壳、变色龙的适应能力、野兔敏捷的行动力,以及老虎的凶猛与力量。人类也有专属的自我保护手段,我们将此手段称为社群生活、社会与文明。人类数千年来的生活方式,证明这是生存的最佳策略。从目前的考古研究来看,人类向来都是过着社群生活。学界最近挖掘出最原始的北京人,从研究发现就能看出早在一千万年以前,人类祖先就已发展出社群生活形态。
我们难以想象世界上有彻底孤立隔离的人,正如我们无法想象有的长颈鹿的脖子是短的,因此每一种心理学和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显然都必须是社会心理学。每个个体的命运,势必都与群体的命运紧密相系。这就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想了解一个人,就得了解他在所属人类群体中的相对境况。行为主义者曾试图将人类孤立在实验室中,借此留意、观察其行为,但这个方法根本行不通。只要与群体隔离,实验对象的行为就不再像人了,反而像是被囚禁的动物。严格来说,他再也不是人类。因此,如果想了解人类行为,就必须将行为置于社会相对关系脉络中。举例来说,在雪线附近以及在日照充分的山谷里,松树的成长过程肯定有所不同,因此在社会环境有所改变的情况下,人类也会展现不同行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现代个体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现代心理学三巨头。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奠基者。
其代表作《自卑与超越》《认识人性》鼓舞一代又一代人重塑自我、理解他人、实现更好的成长。
其在《童年的启示》中提出的生命风格理论,成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的重要基石。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在很早的时候就确立起了完整的生命风格。借助分析这种生命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他人。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最早的具有社会心理学色彩的心理学家。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