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认知与教师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语言的神经装置,神经认知,神经认知与特殊教育,浸身认知与教师教育教育学。
2002年,我心无眷顾地辞去待遇优厚的事业单位,前往南京大学教育系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百年名校,文史集蕴,理工驰名,名流穿梭,自然令人心生向往、神思飞动。汉口路的校园虽然坐落在车马人喧的鼓楼闹市区,然而一进校园,翠树浓荫,小径进深。径旁低层小楼,次第展开,与翠柏高下相间,又与较高楼房翻空错致。抬梁式屋顶给人古典的美,翘角的屋檐又有卷舒、凌飞之势。这些建筑的靛蓝琉璃瓦的蓝,红色墙砖的红,黑色屋顶的黑与碧绿松柏的绿叠交相错,更有一株半株的红夹在其间,宛如横幅长卷,又如数十里长的屏风。置身园内,缓步其中,给人古老、素朴、清奇、幽沉感。这种感觉在夜晚漫步时尤为浓重,即便此园并非五星精坠之地,凤栖梧桐之所,却也郁然人怀,尘心归明。这可能就是校园人文之意味吧。人与文并生即人文;文因人而立即文明。校园如此性灵、秀雅,那开卷养正的教授们的讲授想必也能够动神启思,以发新见。
然而,置身教育学课堂,虽然竹帛立名的教授们襟怀笔墨,又至诚于课程,但我却是“一双迷茫的眼”。这是一位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公开点评我的课堂态度。我的确是“一双迷茫的眼”。因为我不知道这些知识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我们的所学必须是为了将来的所用。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所谓的教育学原理性的知识除了空洞的言辞,乏力的文字,以及可随心所欲地造说的经验性之外,我看不到它们还有什么可用的价值。教育学课堂给我的教训是教育学的原理性知识,以及对教育学乃至高等教育学的理解,绝不是这些知识,也绝不在这样的课堂内。真正理解教育以及作为学科专业的教育学,我只能在教育学学科知识之外的领域里去寻找。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实证科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而是沉迷于历史、科学史、哲学、社会学、宗教以及诗歌等书籍。从专业角度来看,不可避免地,我成为老师们眼中“不务正业”的学生。但从个人发展来看,正是“不务正业”的“杂粮”育脑,却让天赋的亲哲学性分渐渐启开,虽然我自己对此一无所知,只是每每阅读哲思类的书籍让我倍感心亲与喜悦。
2008年至2011年,我于吉林大学哲学院攻读全日制博士学位。我报考的专业是心理学,可出于天师的造化,命笔抒怀的却是哲学论文,即《梅洛一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而这得益于冰岛大学人文学院终身教授Mikael Karlsson老师以及吉林大学哲学院李为教授的双师指导。现象学知识论批判的具身认知观也为我重新理解教育、教学的原理性知识提供了新径。也是在吉林大学博士学习阶段即将完成时,我了解到教育学在欧美已经被认知神经实证化。2013年受汉学家艾兰(Sarah Allan)教授的邀请,我于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亚洲以及中东语文系”访学。其间,并承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StevenT.Katz教诲。在艾兰教授的推荐下,我旁听了哲学、教育学以及人类学的课程。虽然,我对美国实证化教育学模式早有耳闻,但置身于教育学的课堂,目视耳闻的全都是听、说、读、写、思维、想象、记忆、推理的脑皮层、神经机制与学习、教育原理,以及神经失能与阅读、认知障碍的相因关系,我仍然被深深地震撼。
唐娜·蔻奇(Donna Coch)教授带给课堂的不仅仅是具身认知的实证研究,以及对前沿知识的动态跟进,更为重要的是,她以及其他教授也在课堂内外实践着具身认知的原理。譬如,每次学习新的知识点后,下一次的课堂必然是课堂测验。再譬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后,学生们必须到附近的小学或中学实践教学理论,并于课堂汇报见习经历。而在蔻奇教授的课堂上,知识的学习也是伴随着讲授而发生的分组讨论、个人提问、问题提引、主题讨论等方式进行的。具身认知观的教学理念以及视、听、言、动的具身认知学习方式被相乘相因地结合起来。这就为建构具身认知教育学原理凿开了户牖。不知多少次,有师生问我:究竟该怎样理解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我想最简单的回答是:认知神经科学让身体塑造并体现知识的不可见性可见化了。它也必将指导教学以身体塑造并体现知识的方式去开展。
这也是蔻奇教授的教育学课堂完全颠覆了我对教育学的成见的原因。教育学应该是这种原理意义上的学科知识:它知会我们认知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我们为什么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知识是怎样习得的;为什么特殊儿童认知困难;该怎样帮助他们认知;阶段性的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什么;我们的大脑既是道德的,又是数学的;既是阅读的,又是音乐的等。前来教育学系接受教育学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学生,不分学科背景,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为日后具备从事小学、中学的教学资格做准备。他们将把所学的教育、教学知识运用到日后的教学指导中。换言之,教育学系的课程设置是面向未来教师的教师教育教育学。
燕燕,安徽省淮北市人,吉林大学哲学博士,教授。2013年美国常青藤高校达特茅斯学院亚洲以及中东语文系访问学者;2019-2020年英国巴斯宗教与哲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4(14BZX036)以及2023(23BZX053)两次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哲学项圈,主持省级重大、重点项目多项;于《教育研究》、《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学术研究》等,以及Comparative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ESCI)、Chiasma International(Vol.24)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专著、论文多次获奖,并多次转载。英文论文两次入选国际哲学会议(2016、2020)年,并做大会发言。2019、2021、2022年三次主持淮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国际会议。研究领域涉及身体哲学(东西方)、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哲学、训诘学以及语言学等,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者。2021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水平导师;2022年荣获安徽省劳模(先进个人)称号。
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语言的神经装置
1.从语言器官到语言的神经装置
2.语言的神经装置
3.语言指引与教学
第二部分 神经认知
1.神经认知简史
2.神经-学习理论
3.神经失能与认知障碍
第三部分 神经认知与特殊教育
1.视听联动与认知
2.视觉认知与特殊教育教学
3.视觉浸身认知与自闭症儿童教学
第四部分 浸身认知与教师教育教育学
1.图像的肉身与近身性教学
2.视觉图像认知与身姿化教学
3.浸身性中国文化与浸身认知教育学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