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中国的犹太人》主要内容包括:犹太民族大流散的悲情历程、犹太人流散开封的千年之谜、19世纪中叶以后来上海的犹太人、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流散哈尔滨等。
第一章 犹太民族的历史与希伯来文明
第二章 犹太民族大流散的悲情历程
第三章 犹太人流散开封的千年之谜
第四章 19世纪中叶以后来上海的犹太人
第五章 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流散哈尔滨
第六章 流散天津的犹太人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书目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来自波兰的第一批移民取道土耳其到达巴勒斯坦,从而揭开了第三次“阿利亚”(1918-1923)的序幕。这次来的移民中青年人占多数,大多数是有组织的社会主义者,能够说希伯来语,并且作好了在巴勒斯坦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这一期间,共计有3。7万多犹太人合法地移居巴勒斯坦,建立了31个新居民点。
第四次“阿利亚”从1924年开始,主要原因是波兰开始出台限制犹太人的政策,而美国也通过新移民法限制犹太人人境。与前几次“阿利亚”不同,这次来到巴勒斯坦的不是以开荒的体力劳动者为主,而是从华沙等大城市来的中小工商业者。他们都带着一定的资产来到巴勒斯坦,开始在新的家园经商创业。他们大多涌入特拉维夫、海法等沿海城市,因此有人称第四次“阿利亚”是“城市阿利亚”,从1924年到1926年进入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达到6万人。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掀起反犹狂潮,这一年涌人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多达3万人,其中多数来自德国,出现了第五次“阿利亚”(1932-1939)。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成为难民,而非一般移民。到了1934年和1935年,更多的德国犹太人为了逃脱纳粹的迫害逃离德国,涌人巴勒斯坦。从1932-1936年的5年时间里,约有20万犹太人涌人巴勒斯坦。至此,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民族家园基本形成。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经达到60万人。
(三)纳粹大屠杀对犹太文明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反犹太主义又一次抬头。在波兰,政府公然制定歧视犹太人的经济政策。在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犹太人的境遇有所改善,反犹主义被宣布为非法,所有犹太人都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利,一些犹太人还担任了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但是,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和一些犹太裔领导人如托洛茨基、季洛维也夫、加米列夫等被定为反革命,俄国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又开始上升,这使得苏联境内几百万犹太人再次陷入困境。这时期的反犹思潮既继承了传统反犹太理论中的种族歧视、宗教偏见,又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反犹与反共结合起来。苏联“十月革命”和其后爆发的欧洲社会主义革命,使得一大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犹太精英被推上了革命领导人的位置,一些反共理论家炮制了一个“犹太一布尔什维克主义”,竭力利用基督教欧洲的反犹传统来反对共产主义。由于具有强烈的反共色彩.19世纪20年代以后的反犹运动必然向右翼极端势力靠拢,最终不可避免地与正在崛起的法西斯主义同流合污。1933年,希特勒正是利用反犹反共的法西斯旗号取得德国的政权,上台后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反犹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