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满足于对国外某家某派观点的单纯介绍,而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对这些观点有取有舍,并重新界定辩证法、经验、精神等关键概念,对黑格尔与现代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特质与思想史地位等问题提出作者独立的见解,堪与西方学者进行对话。
本书在回答康德哲学中,关于自然的自然哲学和关于自由的道德哲学如何*终成为一个*的哲学体系的同时,提出还应领悟这其中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自然与自由的*终和谐一致。而这也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终导向一种道德宗教和信仰的真正原因和意义之所在,也是康德批判哲学*为深刻之处。本书通过揭示个性自身如何内在、自然乃至必然地生发
康德曲行认知条件认为任何认识都需要一个对象以某种方式被给予;我们的心智是接受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所以,感性直观的形成基于对象的一个触发,最后,感性直观需要知性自发性的协作来形成对象的认识。这一点对中国人的观念转变具有很强的启示,因为中国人的社会观念以平均的方式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强调个人观念形成直接演绎于集体观念,而不
斯蒂芬·穆勒-多姆经过多年深入调研,亲自采访了哈贝马斯,以及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各种人物,为读者奉上了一部传记大作。它是首部全面记录这位当代富名望的知识分子生平的作品。以相关历史事件为背景,本书既记述和探讨了哲学反思与知识分子介入的相互作用,亦探索并展现了个人生活史与作品史之间的关系。 本书清晰地勾勒出
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张力是一切政治共同体必然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哲学家建构理论需要面对的议题。 《公益与私利: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研究》以“公与私”问题在古希腊政治哲学中的表现为切入点,展示了高尔吉亚式的修辞术以及柏拉图的立法学说,在解决公益与私利的张力上具有的价值和存在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重点讨论亚里士多德如何在
(1842/43)为谢林晚期哲学的代表性作品。谢林晚期哲学十分重要的贡献在于区分“肯定哲学”和“否定哲学”。通过对整个近代理性进行批判式的范围划定,考察其历史性处境和效用,谢林尝试为理性重新赋予合法性,极力克服形而上学自开端以来就包含在自身中、并在近代哲学中达至顶点的虚无主义倾向,从而通过回溯哲学的开端来拯救哲学自身。
现代性与主体的命运(守望者)
《自由意志与普遍规范》一书从意志概念出发,说明近代政治哲学以意志为出发点建立社会规范的过程,肯定黑格尔法哲学为近代自由进行奠基的理论意义。在此基础上,《自由意志与普遍规范》一书进一步阐述黑格尔意志概念具有普遍——特殊——单一三个环节,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规定性,正是据此,黑格尔法哲学超-越了近代其他抽象性政治学说,具有重
本书稿约20万字,是一部关于俄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普列汉诺夫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研究著作。书稿共包括七个部分。导言部分是关于普列汉诺夫问题的研究综述,*章详尽阐述了普列汉诺夫所处时代的国内外形势以及他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书稿的主体部分,对普列汉诺夫人生轨迹中不同时期的社会主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刊物实行规范的审稿制度,由编辑部对稿件进行初审,并分配给专家匿名评审,择优录用。《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共联
尽管福柯很少言及他的私生活以及私生活与学术的关系,但是在他晚年他一改这种态度,转而开始谈论生存美学,其中生活和工作是合二为一的。对此,作者认为,这些矛盾使得讲他的作品和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了可能。在探讨福柯的复杂的学术和政治生活,以及这些东西如何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的过程之中,本书作者描述了一位活生生的福柯:他是一个精明的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1809)是谢林生前*后一部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也是“前期谢林”和“后期谢林”的决定性的分界点。 在此书中,谢林试图通过“存在-存在者-存在的根据”的区分为人的自由提出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奠基。在这个过程中,谢林的关注点逐渐从“人的自由”转移到“上帝的自由”,由此开启了通向他的后期哲学的大
他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的名言众人皆知; 他是一台写作机器,为写书注射致幻剂、兴奋剂; 他把存在主义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 他偶然的风流韵事与必然的爱情让人唏嘘…… 《萨特》揭示出与这位文学、哲学巨人的思想发展紧密相关的语境。阐明了萨特是如何被某些当代事件所改变的,其中尤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为甚,此
本书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从社会历史背景、布尔迪厄个人教育经历及思想来源基础等方面研究了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建构基础;讨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三大核心要素:资本、场域及惯习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探讨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核心内容及实质;辨析了文化再生产的路径、分类功能与机制;本书最后研究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教育功能观归
本书是何兆武作品集之一种。何兆武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学贯中西,先后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华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研究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等领域,有学术专论数十篇,均卓有创见,先后结集成书;此外还有大量学术随笔文字。此次经系统整理,将其著述文字编订成书,分专题五种出版,为其一生学术精华的总结。本书收入作
西方哲学的普遍性是指西方哲学家所阐述的作为世界本质的普遍性。《西方哲学普遍性的沦落》认为西方哲学的普遍性作为本体论的对象通过决定人性乃至人的普遍价值观构成了人类之根,因而也决定着人应该如何活着(人是什么、人从哪儿来和人应该到哪儿去)。《西方哲学普遍性的沦落》通过传统形而上学、康德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哲学和德里达哲学四个节
“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论述突出强调哲学史阅读在哲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认真阅读哲学史是从事哲学学习和研究的人无法回避的必修课。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重新审视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了解本体论的前世经历中阐发本体论的当代新生,阐释本体论从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发展,进而依据本体论思考方式的视野重新
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使马克思恩格斯两位思想大师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生根、发芽,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由此驶进了“快车道”。近年来,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研究不断成为学界争相研讨的重要课题,人们都希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走近”他,试图勾勒、描画出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逻辑体
《哲学书简》,是伏尔泰于1726年至1729年被迫流亡英国时,考察英国政体,研究洛克的唯物经验论和牛顿的自然科学以及他的见闻所得的心得而写成的一本不朽名著。全书共25封信,分别讨论了英国的宗教信仰,介绍了英国议会制度与政体结构,赞扬了英国的商业成就,评述了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叙述了对英国文学的看法等等,成为当时法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