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作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阵地,一直走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正是北京大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之汇集。本辑分为“四个全面“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海外研究四部分,收录文章22篇,作者均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或业务骨干。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青年黑格尔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背景和参照系。从深受其影响、融入其间,到发生歧见、反叛出来,直至与其进行彻底的思想剥离,马克思逐渐实现了其哲学思想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以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尤其是鲍威尔本人的著述为基础,详细追溯了马克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探索、深化和拓展之中,而《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是其思想变化的第一个时期。起初,他携带着深受启蒙思潮、浪漫派学说和自由主义的熏陶而在德国思想论坛崭露头角的青春朝气走来,但遭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以往的理念相矛盾,以至于在其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为解决这些疑问,他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尝试
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决策抗美援朝、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两篇划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文献等。
本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确定知识点,在编写中突出科学性、逻辑性、针对性和统一性,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在框架上不追求全面,重在突出重点,史论统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历史观的正式诞生地,它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理论研究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本书主要运用文本、本质和历史三种解读方法.重点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及其探究的理论价值三个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剖析马克思历史观这一社会历史理论,在学界已获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历史观的研究
在人类为“改造世界”而作出的无数探索与思考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思想财富,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改变世界的需要之中,又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鼓舞着、推动着那些最引人注目的运动,从俄国的十月革命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的旗帜和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泉等方面,论述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因,也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清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说明了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丛书之一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稿作者徐长福,1964年生,四川眉山人,文学学士(四川师范大学,1983年),哲学硕士、博士(吉林大学,1994、2000年),目前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理论思维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