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4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推进城镇化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进入21世纪,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是解决之道。本书以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多元主体的合作为主线,分析多方共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建立新型社会
本书遵循经典的贫困测度-贫困归因-贫困治理研究范式,立足可行能力理论视角建构易地扶贫搬迁儿童相对贫困的多维测度标准和识别指标体系,测度分析和比较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儿童的相对贫困状况,从个体、家庭和社会等层面综合考量易地扶贫搬迁儿童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借鉴以新发展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福利治理逻辑,从制度设计、工具选择、实施路径
礼义廉耻是立人之本。羞耻情绪研究目前突破了早期不良负性情绪的研究视角,逐渐由羞耻功能的破坏性关注转向建设性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书通过调查、行为实验等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羞耻调节的基本特征与调节效果、羞耻加工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机制,突显了羞耻功能的修复性与保护性。全书兼顾羞耻情绪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同时初步建构了羞
本书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分三篇,上篇以中西文明比较的视角来探讨国家形象传播问题;中篇从华夏物质文明传播视角,尤其是书信文化、节目文化等,来探讨国家形象传播的现实路径;下篇集中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方面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在关系,侧重从
《林明生活账本(1976-2020)》用账本形式:从柴米油盐的票据到衣食住行用、休闲玩乐的开支,再到工作收入、买房看病、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收支记录,用清晰的数据反映了过去和现在的收入数量、收入来源、消费规模与消费构成。以微观视角刻录出新中国45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些账本里记录了不同时期的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本书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每年举办的“哲学与法政学院学术论坛”的论文为基础,收录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多位教授的论文。学院内哲学、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学等专业的老师均以自身专业的专业性及特性出发,从不同领域积极开展研究,书写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研究心得与教学成果,以期形成哲学与法政学院多
本书是一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学术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要结合时代背景,同时还要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又要避免对学科研究下思想、概念的单一堆砌,需要以学科本位为基本原则,方能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学科特色。本书从话语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概念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六点要求。其中第一点是:“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前沿等方面选择知识点进行概述,旨在帮助青年读者了解世情国情
宋代实行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了宋代文化的高度发达。成都知府作为宋代朝廷与四川联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其尊师重道、荐举贤士、兴学养士、选拔英才等发展文化的重要举措,为包括蜀学在内的宋代四川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宋代成都知府这样一个非常优异的官僚群体,到目前为止,尚无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本书一方面可以弥补这
本书以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观念为主题,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深入研究,并基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本土资源的研究旨趣,对传统社会离婚机制对今日中国离婚法律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与探讨。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厘清离婚的意蕴及相关概念,辨明不同的离婚制度在功能、地位和作用方面的差异,通过剖析离婚制度的深层结构,揭示出传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