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比对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敦煌道教文献的形态及复原、道教文献文本生成演变方式、佛教道教关系、道教仪式文范的发展及结构、道教文献语言文字研究等方面做了探讨。另外,本书还对前人所做的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目録做了补充和匡正。
《东亚佛学评论》由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主办并资助,每年出版两卷。本辑收录12篇论文,研究主题涵盖东亚佛教研究的不同方面,涉及李通玄研究、专题论文及两篇书评。李通玄研究专题,考察了李通玄将“皇帝算法”与《华严经》中“菩萨算法”的比对阐释、探讨了李通玄的华严思想对永明延寿的影响,以及李通玄对《华严经》“初发心”的多
本文集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文集分为经典再读、历史探微、民族文化、译介述评四个栏目,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关注了理论前沿、历史文化、民族分类与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与社会认同以及宗教信仰与文化变迁等,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大多数中国人没有经过深入思索和论证,自小接受无神论。在作者所在的西方,广义的基督教世界,几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人理所当然地信仰上帝。作者以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和例证,为无神论提供了定义与肯定性论证,探讨了无神论者的道德之源和人生意义。作者既反对激进的宗教又反对战斗无神论,其论证有助于澄清对无神论的一些常见误解,倡导人
本书是一部学者周国平与济群法师的对谈录。围绕生命、生活、爱、希望、价值、永恒等命题,从各自专研的领域出发,展开了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辩论。精彩内容整理成文,向读者呈现出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智慧与哲思。作为哲学文化领域之学界翘楚,周国平和济群皆以用心为人、潜心为文而著称于世,彼此神交已久。
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本书是“章太炎讲述系列”之一种,旨在研究、发掘、整理章太炎的学术思想,编纂出版章太炎研究的普及性成果。章太炎不仅是公认的学术大家,而且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佛学是章太炎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章太对佛学有精深研究,不仅深化了佛学在近代的发展,更将佛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创造出中国传统哲学在近代发展的一个高峰。
本书共三编,上编集中讨论晚明佛教与其时宫廷政治的关系,通过聚焦慈圣李太后奉佛及礼事高僧、崇祯帝在本土释道与外来天主教之间的选择、憨山德清乙未之狱、紫柏真可“妖书案”等事件。中编围绕“方册藏”的刊刻事业,展示高僧与奉佛士大夫之间的互动。下编则是探讨晚明佛教的多种成色及其表现,仍是以不同的个案,展示这个时代信仰生活的多元特
本书为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佛教自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翻译佛教经典便成为佛教界一项重要的工作,由此而形成大量的汉文佛教文献。本书用七章内容讲述“汉文佛教文献学”这一学科所应研究的内容,认为应不仅应包括研究佛教文献的全部历史,即它的产生、发展、现状等,还应包括研究佛教文献的分类、内容、特点、分布、历史与现实
本书是历经百余年后仍然在佛学界一直享有盛誉的经典名著,其重要价值在于介绍了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两大语言体系——巴利文与梵文的佛教三藏。作者详尽解析了巴利文经藏五部,论述了三藏之外的巴利文文献在史学、哲学和佛学方面的重要价值,阐述了那些纯粹梵语和混合梵语的北传佛教文献,剖析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大乘经典,并介绍了大乘的空、有、